地质与资源杂志国家级期刊征收范围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期刊周期:双月刊
国内统一刊号:21-1458/P
国际标准刊号:
主办单位: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主管单位:国土资源部
《地质与资源》简介
《地质与资源》Geology and Resources(双月刊)创刊于1992年,由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本刊将坚持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的办刊宗旨,跟踪地质学世界前沿问题,全面反映地质调查工作的最新成果,同时充分报道国内外地质与资源研究领域的现状、水平、发展趋势,面向广大从事地质科研、生产、教学及管理人员。《地质与资源》主管单位:国土资源部,主办单位: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国内统一刊号:21-1458/P,国际标准刊号:1671-1947
《地质与资源》办刊宗旨是,跟踪地质学世界前沿问题,全面反映地质调查工作的最新成果,同时充分报道国内外地质与资源研究领域的现状、水平、发展趋势,面向广大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生产、教学及管理人员,为读者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为作者提供更广阔的论坛。
《地质与资源》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文摘杂志、化学文摘(网络版)、剑桥科学文摘社ProQeust数据库收录
《地质与资源》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382;总被引频次:432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359;综合影响因子:0.288
《地质与资源》栏目设置
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水文·工程·环境·生态地质、综述、方法与应用、问题讨论、国外研究动态。
《地质与资源》投稿须知
1稿件篇幅一般不超过8000字(包括正文文字、图、表、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摘要等)。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可读性强。每篇来稿一般应包括以下诸项:①文章题名;②作者姓名;③作者单位及所在地、邮政编码;④中文摘要(200字左右);⑤关键词(5~8个);⑥正文;⑦参考文献(不少于6篇);⑧图版说明;⑨英文摘要;⑩英文关键词;⑾第一作者简介。有关研究简讯、资料和消息报道等类文章可不包括④⑤⑦⑧⑨⑩项。来稿如获得有关机构设立的研究基金项目或课题资助,务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基金项目或课题名称及编号。
2论文题目应简练并准确反映论文内容,一般不超过25字,少用副标题。
3摘要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200字左右),简要阐述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在编写摘要时应当首先阐述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即为何做此项研究?采用的什么方法?结果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摘要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正文中没有的内容不要在摘要中出现。摘要不要写成文章的前言。英文摘要应尽量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但内容可以更详细。
4引言要言简意赅,概括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明确研究的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工作的意义。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研究内容、意义及前景。内容不要与摘要雷同,也不应是摘要的注释,不必交待开题过程和鉴定程序。
5图、表应有自明性。图、表名应附相应的英文名,图例说明也应附相应的英文。图件应简明清晰(涉及我国国界应以国家最新出版的地理底图为准)。大图宽度<17 cm,小图宽度<8cm.如有图版,版心长、宽分别不超过24cm和17cm.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层次分明。文章中的线条图一律使用CorelDraw软件清绘,并提供单独拷贝的原文件。图中线条和各种文字、符号要求清晰,文字要求为6号宋体,地质界线粗细为0.176,断裂为0.350,图框为0.350。使用线段比例尺。图中要注明图例。纵坐标、横坐标及其单位必须写清,并与正文一致。文章中的照片、图版等图件请提供JPG格式文件。表用三线表。表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一致。测试数据要在表格下方注明负责测试的部门和分析者姓名,或所援引参考文献。
6 量和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标准和规范。论文中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字符的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第一次出现的符号、变量需要注明其意义,指明其使用单位;生物的属、种拉丁文学名为斜体;缩略语首次出现时应给出中文全称,括号内给出英文全称和缩略语。
2016 年《地质与资源》杂志04期投稿论文目录: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新发屯岩体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李子昊;
雪硅钙石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何燕;杨会轩;祖恩东;
辽宁建平黄花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梁有为;
胶东埠上金矿区煌斑岩与金矿的关系 马晓东;孙斌;宋英昕;孙雨沁;程伟;王强;牛志力;殷继广;
云南脉地田心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 王佳音;祁昌炜;刘磊;靳浩;赵林山;周瑾;
投稿论文:辽宁建平黄花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摘要】:黄花山金矿系辽西建平地区重要的热液蚀变岩型金矿.新太古代变质基底片麻岩系为金矿的矿源层,中元古代侵入岩为金矿的主要容矿围岩,晚侏罗世侵入岩是金矿的成矿岩体.黄花山地区在印支期形成了北西向南东推覆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并长期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空间.由于燕山期岩浆活动剧烈,即侵入体同下伏古老地层中金矿源层的重熔或捕获古老含金丰度高的层位,这些成矿热液沿黄花山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上升,并在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堆积形成了金矿体.通过总结、分析成矿的主要过程,建立了黄花山金矿的成矿模式.
【关键词】: 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 热液蚀变岩型金矿 印支期 燕山期 成矿模式 辽宁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