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中级电视广播论文投稿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期刊周期:双月刊
国内统一刊号:50-1037/G4
国际标准刊号:
主办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简介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双月刊)曾用刊名:重庆电大学刊,1989年创刊,是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研究为主,兼含各类社会科学研究(亦适当顾及自然科学研究)的高校综合性学术刊物。刊欢迎远程教育系统、高等院校和社科界等各方面人士投稿,欢迎订阅。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国内统一刊号:50-1037/G4,国际标准刊号:1008-6382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243;总被引频次:173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198;综合影响因子:0.106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栏目设置
远程开放教育研究、教育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文艺学。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一.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二、来稿应自出机杼,具有学术性、新颖性、真实性,观点正确,条理清楚,内容充实,言之成理,以6000字以内为宜。
三、为使刊物的著录更加规范和统一,与国际接轨,本刊从2001年起,将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标准》的著录格式。文稿应打印或用方格纸誊写(也可用WORD格式编排的软盘),字迹清楚,图表清晰,标点规范,简化字、数字、计量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文中各节序次采用一、(一)、1、(1)标注。来稿应具备“论文题目”、“作者署名”、“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引文务必核对准确。
四、文章摘要应具备独立性、自含性,100—200字左右;关键词一般3—7个。
五、作者简介的格式为: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研究方向。还应在文后列出作者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六、文中参考文献应用[]择要列出标号(同一文献多次征引的标号不变,只在[]后用(P阿拉伯数字)标出页码,例如:[2](P122))。标准格式为:
1.专著:作者.书名.卷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月、页码.
2.期刊:作者.篇名.期刊名,年份,卷期号.
3.报纸:作者.篇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七、作者来稿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作技术性修改,如不同意修改,务请在稿件上声明。
2016年 第1期《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优秀论文目录:
远程开放教育研究
(3)基于教与学匹配的远程教育课程建设模式………………………………………… 朱肖川
哲学
(14)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探析……………………………………马俊峰;刘卉玫
(19)论马克思对异化财富观的克服……………………………………万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4)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黄冬霞
(27)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职业价值观研究……………………………………阴军莉;赵磊;曹杰
法学·社会学
(35)公正与效率视野下的庭前会议……………………………………李毅
(40)全面依法治国视野下的律师角色与功用……………………………………季龙明
(45)论法治与改革的良性互动…………………………………… 莫林
(54)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阈下的刑事司法研究…………………………………… 耿亮
(59)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徐岩
文学·历史学
(6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英译的主体性缺失:以传播学为视角……………………………………谢柯;李艺
(71)在历史中生成和演变——“南平僚”初探…………………………………… 胡牧[1];赵秀[2]
(77)杜甫蜀中经历与其诗风的变化…………………………………… 杨昇
论文参考:基于教与学匹配的远程教育课程建设模式
摘 要:虽然远程教育的发展使教学的自由空间不断扩大,但也使课程与教学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这反映了在人的培养方面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分歧,也反映出社会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选择纠结。这些矛盾纠结引发了课程与教学对整个教学系统控制权的争夺,也使课程建设与教学的关系时常出现脱节现象。要么课程建设只关注教学前的准备,要么课程建设只注重教学中的支持。从本质上讲,教学是课程的来源和归宿,是课程存在的价值理由。在教与学匹配的前提下,从系统化的角度分析课程、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以静态课程建设与动态课程建设合理分工为核心的远程教育课程建设模式,并对模式的运行机制、实践表达形态和阶段特征进行阐述,展望模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教学匹配 静态课程 动态课程 课程建设模式 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