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浅析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时间:所属栏目:综合职称论文

  

  [摘要]利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是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前提下,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管制利率已不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变革。要顺利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就必须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的利弊,了解利率市场化给经济带来的好处,同时应对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利率管制

论文知识网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经济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变革,也是金融领域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目标已经逐步从经济增长优先转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优先,当前金融资源总量较大但配置与运行效率相对较低的现状使得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在当前我国金融体制尚处于相对高度管制的背景下,金融单项改革相对滞后使得实体经济中居民和企业缺乏基本的“金融选择权”,以商业银行为主要构成的金融体系具有显著的定价优势,这与高度管制、市场分割、市场主体和层次不足的现状并存[1],利率实质市场化过程任重道远。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的变迁过程。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调控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自主调节存贷款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多层次、能够充分体现资金供求状况和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的利率运行机制。利率市场化强调利率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

  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

  利率市场化主要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率作为资金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市场化也在不断推进。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庙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论述了改革纲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从政策层面上己经确立,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推进。自199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从同业拆借市场着手,开始积极探索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目前,外汇利率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外汇利率市场化基本全面实现。人民币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理财产品和同业存款也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仍受到一定的管制。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益与风险

  (一)利益

  利率市场化可进一步强化和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使资本通过市场运作得到合理有效的调节,达到资金配置的有效化,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

  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70%都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在国有银行的利润中,利差占了80%比重。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减少利差收入。这将迫使银行不得不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力度,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形势。

  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业的竞争方式和机制。在管制利率下,商业银行没有制定利率的权力,存贷款利率由央行严格管制,商行没有必要也不允许为自己的资金产品定价。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竞争是同质竞争。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成本、客户、风险和目标利润制定不同的策略,进行自主定价。是否具有科学定价能力就成为了商业银行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

  央行调节利率杠杆的作用得以加强。利率市场化使得央行可以更好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利用金融资源通过市场交易来改变金融市场的供求,实现稳定利率的目标。

  (二)风险

  1.实体经济领域风险

  (1)资产泡沫风险

  利率市场化过程使得市场实际利率提高,当一般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不能产生足够多的利率来支付高利息,此时资金更容易流入房地产、证券投资等高风险回报率的行业,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由此带来的投资上升和经济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一旦泡沫破灭,投资水平与经济增速都将遭遇下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