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L16(44×23)正交设计方法,对秋季大棚豇豆栽培中5个主要栽培因子,即播种时间、播种密度(株距)、每穴点籽数、追肥方式、底肥种类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农家肥作为底肥,播种时间控制在8月1日左右,株距20~25 cm,每穴点籽2~3粒,追施硝酸钾与尿素混合肥的栽培因子组合为适合秋季大棚豇豆的最佳组合。在上述6种栽培因子中,播种时间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秋季;大棚;豇豆;栽培因子
豇豆(Vignaunguiculata (Linn.) Walp.)为豆科豇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天津地区有春季、夏季露地栽培豇豆的习惯,是夏秋主要蔬菜种类之一[1-2]。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豇豆在传统露地栽培的基础上,逐渐进入设施栽培,以满足市民对四季蔬菜花色品种多样化的需求[3-6]。
有关秋季豇豆栽培技术,前人已经在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郝学荣等[7]和吴乾兴等[8]研究了防虫网在豇豆秋季栽培上的应用效果,认为防虫网的使用可显著提高产量,减少病虫为害,同时还可提高豆荚的商品性。张先庚[9]、邹行翔[10]和范春芳[11]从品种选择、播前准备、播种育苗、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管理方面总结了大棚秋季豇豆无公害栽培技术。谢彦超等[12]研究了豇豆秋季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但对具体主要栽培因子对最终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以及栽培因子最佳组合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试验目的是找到秋季大棚栽培中与产量最相关的栽培因子,并初步确定秋季大棚豇豆最佳栽培因子组合,为秋季设施豇豆生产提供数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为豇豆1号和豇豆2号。试验在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试验场塑料大棚内进行,塑料大棚为南北走向,长30 m,宽8 m。
底肥用化肥:二胺+尿素;底肥用农家肥:猪厩肥;追肥用化肥:硝酸钾、尿素、尿素+硝酸钾混合肥。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运用L16(44×23)正交法设计[13],共设16个处理,进行播种时间、播种密度(株距)、每穴点籽数、追肥方式、品种、底肥种类6种试验因子的综合试验。试验设计方案见表1,正交试验设计见表2。
大棚内做长5 m,宽1.2 m的平畦,每处理1个畦,按照处理编成1~16号,按照表1方案实行。每畦开3条深 3~5 cm的播种沟,先浇水,待水渗下后播种。当主蔓伸蔓前及时插架引蔓。开花后8~11 d,对荚果饱满、达到商品荚要求的豆荚及时采收。具体采收时间以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16时后为宜。
1.3 所用的计算公式
极差=R-r
式中,R为最大量;r为最小量[14]。
2 结果与分析
2.1 6种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各栽培因子对豇豆产量影响极差的比较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数据发现,秋季大棚种植秋延后豇豆播种时间很重要,对豇豆产量影响很大。播种时间不晚于8月15日的前提下,越早播种越好。
2.2 大棚秋延后豇豆最佳栽培因子组合
由表3极差值大小的结果表明:6种栽培因子对秋季大棚豇豆产量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播种时间>底肥>每穴点籽数>播种密度>追肥方式>品种。最适合秋季大棚豇豆栽培的栽培因子组合为(最优组合):施用农家肥做为底肥,播种时间8月1日,播种株距20 cm,每穴点籽数2~3粒,追施硝酸钾与尿素复合肥。
3 讨 论
3.1 不同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
本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时间对秋季大棚豇豆产量的影响非常大。而且秋季豇豆栽培时间越早,豇豆产量越高。这个结论与陆秀英等[15]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豇豆是喜温耐热的作物,其开花结荚的最适温度为25~28 ℃,结荚期对温度比较敏感。而8月以后播种的豇豆,其结荚期正值外界温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导致产量降低。因此,温度对豇豆结荚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