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起,复旦大学将在全校各院系推开一项新的高级职务评聘法子——代表作评审轨制。其焦点内容是,淡化以往职务评聘的“硬杠杠”,只需教师拿得出够分量的研究,并通过专家严酷评审,哪怕仅仅是一篇,哪怕没在“权势巨子”与“焦点”学术期刊颁发过论文,也能获得加入高级职务竞聘资历。试点两年来,已有10多位青年教师通过这一轨制破格获得高级职称。(《》3月28日)
正如报道中所提到的,复旦大学此前对教师职称的评定跟其他高校雷同,次要就是看教师颁发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级别。这对于某些慢工出细活的专业教师明显是晦气的。不只如斯,上述古板的评价体例还青年教师把大量精神投入到论文数量上,以至为此掉读书进修的时间。
别的,遍及以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评职称,还往往会带动刊物版面费上涨。某些刊物恰是看准了这种“行情”,一篇论文的版面费动辄上千以至数千元。青年教师本来收入不高,为了评职称文还需要收入数额不小的版面费,给小我糊口也带来很大压力。而这种了版面费的论文,本身就曾经很难质量。此次复旦大学奉行新办法,对于其他高校和雷同的评价系统也有很大的。
好比我感触感染比力深的就是,此刻某些高校的博士生培育体系体例。我的一个博士生同窗此刻为文愁得要命,学校不只要求他们在结业前要在SCI刊物上发几篇论文,并且每年的学金评定次要也是看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如许以来,为了争取学金和成功结业,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论文,读书进修的时间就变得很是少。而现实上仍是学生的他们,也常常交不起高额的版面费。这种景象不只仅在博士生阶段,一些高校在硕士生培育中就常常以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评学金,逼得学生方才读研就拼命文而不是去静下心来阅读典范文献。若是这些高校也能对研究生采纳稍微矫捷一点的评价机制,想必他们也不必如斯疾苦和纠结。
从目前来看,复旦大学这种新机制和旧轨制并存。其实未来能够让新机制占主导,这在操作上并不是太难。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并不克不及间接代表学术能力,就我熟悉的旧事范畴,一些焦点期刊上也经常登载很是一般以至有抄袭嫌疑的文章。像目前复旦大学所采纳的,请相关范畴出名专家对代表性论文进行评价,只需能做到公开,仍是比力容易能看出参评者程度的。对于博士生和硕士生而言也是如斯,包罗导师和专业教师在内,莫非除了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就评价不出学生的学术程度吗?
到网上一搜,发觉雷同复旦大学的这种做法在国内本来已有先例。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校范畴内奉行论文代表制,真正有分量的论文拿一篇就能够评上传授。2010年,杭州师范大学奉行学术代表作评价轨制和出名同业评断轨制。但愿如许的轨制能尽快铺开并延长到研究生的培育机制中,让更多的学生也能在合乎学科纪律的评价系统中展开合作。(2012-03-31颁发于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