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数字技术为京剧档案开发提供了新契机。通过运用 SWOT 分析法,深入分析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因素,提出了深入挖掘京剧档案独特性内容,充分利用政策技术优势的 S—O 策略;促进开发主体多元化,依托数字化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增加竞争优势的 S—T 策略;加强京剧档案资源数字化整理工作,建立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组织管理体系的 W—O 策略;加强相关开发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的 W—T 策略。
关键词:京剧 档案 SWOT 分析 数字化开发
一、引言
京剧艺术档案(以下简称京剧档案)是指京剧演出团体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21。根据2001年文化部、国家档案局颁布的《艺术档案管理办法》和京剧档案整理实际情况,可将京剧档案分为京剧剧目档案、京剧名家档案、综合档案三大类。剧目档案是京剧档案的主体,包括剧本、导演阐述、音乐曲谱、舞美设计图、全剧录像资料、演出说明书及宣传材料等[2]22;名家档案是京剧档案的重要补充,记录了京剧艺术家日常生活、演出等各项社会活动;综合档案是京剧院团在其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业务档案,包括会演、巡演、艺术评比、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形成的业务材料及京剧院团的大事记、组织沿革史、简介材料等[3]21。
二、京剧档案开发现状
1.档案零散,缺乏系统整理与开发。目前,京剧档案还处在“被动式收集”状态,一些院团对京剧档案的收集范围也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京剧档案内容不完整、种类不齐全[4]21。档案缺乏系统的整理编排,对京剧档案的管理仅局限于划分京剧剧目档案、京剧名家档案、综合档案三大类,系统的编号、组卷和数字化扫描工作均未展开。京剧档案利用率也很低,有些院团几乎没有开展过挖掘其潜在价值的开发利用活动。
2.管理人员开发意识不足,开发数量少。京剧档案管理普遍存在“重管理、轻开发”“重实用、轻利用”的现象。相关管理人员只注重京剧档案的保存,忽视京剧档案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是因为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缺乏专业开发意识与专业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档案管理人员数量少,无力承担繁重的京剧档案整理、数字化和开发利用工作。此外,京剧档案开放有限、公众参与不足也导致开发数量少。据了解,国家京剧院保存的京剧档案仅对院内工作人员提供利用服务,面向普通公众开放的京剧档案资源仅有编辑出版《京剧百科》读物这一项[5]22。
3.缺少实践经验借鉴和相关方法理论支撑。当前京剧档案开发可参考的文件主要是2001年文化部、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的《艺术档案管理办法》,但该办法没有阐述具体的京剧档案开发制度、理论、原则、方法。京剧档案开发还缺乏具有独特性、针对性的理论方法支撑。并且除一些文字性开发产品如京剧刊物、手册有相关实例可借鉴外,数字化开发产品如数据库、视频、App等很少有出众的案例可供借鉴。京剧档案开发缺乏优秀案例和经验借鉴。
三、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的SWOT分析
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是指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整合、挖掘、利用京剧档案中的信息资源和文化元素,充分发挥京剧档案对形成者和社会公众的双重价值,最终形成数字化产品的开发。通过综合分析当前的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制定出一个“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最佳策略[6]34。
1.优势分析。(1)优秀的京剧档案资源和丰富的京剧元素。京剧档案资源是数字化开发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研究发现,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具有较为充足的资源保障。据了解,仅国家京剧院就存有京剧剧目档案1100余个,包括剧本档案930余盒、艺术资料档案310余盒、节目单100余盒、照片档案40000余张、唱片档案120余盒。各地还有其他京剧院团的档案可供开发[7]22。此外,京剧发展历史悠久,从1790年徽班进京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进中,各地、各流派形成了较为充足的京剧档案。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拥有丰富的京剧元素,例如京剧脸谱、服饰、剧本、曲谱、布景、舞美设计等。(2)数字化开发技术支持。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拥有相应的技术支持,例如图像修复技术、数字化扫描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文本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VR虚拟技术等。这些现代数字技术不仅能推动京剧档案数字化(即形成电子版京剧档案),更为制作京剧档案资源库、数据库、游戏、App等一系列数字化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微信、抖音、快手等互联网数字平台也可以支持京剧档案数字化展览,促进京剧文化多元互动传播交流。(3)相关政策、法律背景。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也有相应的政策法律背景。近年来,国家对京剧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视京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9年,在北京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演员杜镇杰提出了“设立京剧传统剧目档案管理制度”的议案[8],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开发京剧文化。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十五条更是明确规定:“国家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保护传统档案……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
2.劣势分析。(1)京剧档案资源缺乏系统整理,开发困难。当前,我国京剧档案资源普遍缺乏系统整理。一是因为京剧档案“被动式收集”导致各类京剧档案内容均存在不齐全的情况,系统整理困难。二是因为缺乏京剧档案系统整理的相关制度、规则办法指导。三是因为京剧档案管理人员系统整理开发意识不强。(2)京剧文化博大精深,开发难度大。京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国粹”。京剧文化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因京剧档案管理开发人员大部分是管理专业、档案专业或数字化技术专业毕业,对于京剧文化传承不如京剧艺术专业人员了解,对于京剧档案中京剧文化内容深度挖掘开发有一定困难。
3.机会分析。(1)数字化管理开发趋势的推动。如今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开发上都呈现数字化趋势。2018年,国家档案局颁布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标准,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2017年,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开发数字文化产品。这种数字化趋势为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提供了契机。(2)国潮发展促使高校学生开发的推动。国潮是潮流款式的外形设计,带有中国特定元素的潮品[9]。在国潮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受到高校学生的重视。在“双创”、“互联网+”等创新型比赛中,高校学生越来越喜欢设计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作品,如“敦煌遗书”“清宫扬州御档”等相关作品。此趋势也推动高校学生进行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问题的探索。
4.威胁分析。(1)数字化管理进程缓慢,阻滞后续开发。京剧档案数字化管理开展得比较晚。查阅相关文献可知,直到2015年左右我国才陆续开展京剧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且受到资金不足、设备缺乏、人员不足等条件限制。京剧档案数字化管理进程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后续数字化开发工作。(2)存在相关文化元素竞争。京剧档案进行数字化开发形成数字化产品还存在同类文化产品(即竞争性产品)的竞争情况,需要树立自身产品的独特性与优势。像故宫数字化文创、非遗虚拟数字博物馆、孔府档案数字化建设、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等都属于同类竞争性文化产品。四、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策略通过对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各因素的分析,形成了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SWOT分析矩阵,经过组合研究形成了相关策略。
1.优势—机会(S—O)策略。(1)深入挖掘京剧档案独特性内容。即使有外在契机,自身内容的独特性才是长远发展的根本。要深入挖掘京剧档案独特性,充分展现京剧档案特色与优势。深入挖掘京剧档案独特性内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注重梳理京剧历史传承过程。京剧档案区别于其他京剧资源的突出一点是,京剧档案是在京剧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京剧文化传承活动的原始记录,具有历史性和原始记录性,是对京剧文化演进的长期历史记录,比一般零散的京剧资源更真实、更全面、更完整。要把握住这点优势,注重梳理京剧档案中的历史演进过程。第二,注重京剧表演艺术与服饰艺术的传承。当前,对京剧档案的开发主要集中于京剧剧目文本与脸谱。京剧作为一种戏曲表演文化,其表演艺术与服饰艺术也十分具有特色。京剧表演分为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在表演过程中擅长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与写意化的手段。京剧服饰又称戏衣,大体分为蟒、帔、靠、褶、衣五类,具有装饰性、可舞性、程式性等鲜明的艺术特征。在京剧档案开发中,可注重对京剧表演艺术和服饰等独特性内容的挖掘。(2)充分利用政策、技术优势。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还要善于运用外在政策、技术优势。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与政府资金支持积极设立京剧传统剧目档案管理制度,开展京剧档案数字化工作,进行传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另一方面,要借助技术支持,积极开展京剧档案数字化扫描,建立数据库、京剧档案网站、京剧App等工作,促进京剧档案数字化产品创新性开发。
2.优势—威胁(S—T)策略。(1)促进开发主体多元化。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不只是档案管理人员一方的事,也是社会多方主体参与的事。对于京剧文化的传承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一方面,京剧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如网站、微信等向外多提供京剧档案利用服务,增强多主体的京剧档案开发意识,促进开发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京剧档案管理人员也可以积极引导京剧爱好者、在校学生、自媒体公司、手游研发、服饰工艺制作公司等多方主体参与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促进生成京剧档案数字化产品。(2)依托数字化传播渠道扩大影响,提高竞争优势。通过数字化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开发传播性比较强的数字型文化产品,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类影视产品、中国传承文化网等数字化网站。第二,多平台宣传。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传播平台进行京剧档案数字化产品宣传,提高知名度,扩大京剧档案影响力。
3.劣势—机会(W—O)策略。(1)加强京剧档案资源数字化整理工作。京剧档案数字化整理工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进行整体规划。要对京剧档案数字化工作展开需求调研,了解京剧档案数量、质量、数字化程度、相关机构经验等内容,制定京剧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预期目标,组建数字化负责小组。第二,开展实体整理。检查、修复破损京剧档案,梳理档案顺序,保证京剧档案相对完整齐全。第三,数字化扫描。对京剧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化,处理图像、数据信息,编制数字目录。京剧档案数字化整理工作是后续数字化开发的基础,要尽量保证优质完整。(2)建立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组织管理体系。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数字化开发规章制度和人员配备标准,为数字化开发工作开展提供制度支撑和方法指导。明确开发人员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其次,建立相关组织协调机制。促进京剧业务工作人员、京剧档案管理人员、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人员三者协调配合,推动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工作提质增效。
4.劣势—威胁(W—T)策略。要积极开展相关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增强开发意识与专业技能。一方面,要培养业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开发意识和沟通协作意识,使其积极配合档案人员的数字化整理、开发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开发人员技能培训,包括软技能培训和硬技能培训。软技能方面,引导开发人员学习相关京剧知识,培养京剧热情,便于其深度挖掘京剧档案内容,更好地传承京剧文化。硬技能方面,加强计算机、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知识培训,提高开发人员数字化技术运用水平,以便更好地进行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
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是京剧文化传承、档案整理开发、数字信息技术发展融合的结果。在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京剧档案要想得到好的开发,京剧文化要想更好地被传承,必须借助政策、技术优势,积极挖掘自身内容独特性,多渠道传播扩大影响力,推动开发主体多元化,加强档案资源的整理,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更好地展开京剧档案数字化开发工作,最终形成更多、更优质的京剧档案数字化产品。
参考文献
[1][3][4]潘世萍,崔婧,谭慧,等.京剧艺术档案管理现状、问题及解决思路[J].北京档案,2012(10):21-23.
[2][5][7]王巧玲,游洪波,李希.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视角下京剧档案工作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业务研究,2016(11):22-24.
[6]孙大东,张丽华.档案参与数字人文工作的SWOT分析[J].山西档案,2020(4):34-40.
[8]市政协委员杜镇杰:设立京剧优秀传统剧目档案管理制度[EB/OL].[2019-01-12].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9/01/12/538861.html.
[9]国潮是什么意思[EB/OL].[2020-07-08].https://m.idongde.com/c/Aa0D6dB4d70b0a5F.shtml.
作者:付亚楠 蒋 冠
推荐阅读:档案与建设投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