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广场舞的基本特征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广场舞在建设农村地区群众文化方面的地位以及作用,并提出广场舞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优化措施,以期为今后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素质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
社会民众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民 众的诉求与喜好,方可以提高群众文化建设质量。广场 舞具有简单的参与方式和较强的感染力,存在着明显的 艺术多元特征,兼具健身、文化娱乐等多重功能,受到 了农村居民的广泛青睐。通过将形式多样的广场舞开展 起来,不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丰富,还可以优化 农村社会氛围,加快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步伐。因此,要 深入了解广场舞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做好支持、引导与管理等工作,在满足农村群众娱乐、 健身等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水平。
1 广场舞的特征
广场舞是集合艺术元素与体育元素于一体的群众性、 健身性舞蹈,随着农村地区规划建设步伐的加快,广场舞 已经成为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 大农村人民群众的喜爱与好评。现如今,广场舞已经成为 能够代表城乡群众文化的新形式。群众自发组织是广场舞 的主要特征,其自娱性、表演性较强,可充分满足群众的 休闲娱乐需求。广场舞涵盖较多的舞种,具备多样化的开 展形式。中老年人在广场舞参与人群中占据较大的比例, 也被称为“老年舞”。近些年来,很多年轻人所喜欢的舞 蹈、动作元素等被融入到广场舞中,舞蹈主题与现代生活 内容紧密贴近,吸引了一定的年轻人群。和传统舞蹈相 比,广场舞具有十分简单的动作和较低的参与门槛。通常 情况下,广场舞具有以下点主要特征:一是特殊性特征。 广场舞主要是在开阔的场地或者是广场中进行,它是一种 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舞蹈形式,其表演形式、地点与剧院 舞台有所不同,剧院主要分为观众区域和表演区域,将观 众与演员分开;而广场舞则是在群众中进行表演,演员与 观众的距离较为密切,为观众带来一种视觉与听觉上的双 重享受。三是自娱性特征。人民群众在表演广场舞的过程 中都是自愿参与的,普遍是为了自娱自乐,跳广场不仅能 够使身体得到锻炼,还能够使心情得到放松、缓解疲劳、 陶冶情操,增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是一种自娱性的舞 蹈活动。
2 广场舞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 群众文化生活得到充盈
近些年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显著提升了物 质生活水平,民众随之产生较高的娱乐及健身需求。很 多健身活动、娱乐项目具备较高的难度,中老年人难以 深入参与进来,导致农村居民的健身娱乐需求得不到满 足。而广场舞具备简单易学等特点,有效改善了其它舞 蹈形式的弊端,农村群众可以轻松参与进来,显著充盈 了群众的文化生活[1]。广场舞只有简单的舞步,民众即便 没有任何舞蹈基础,也可以快速参与进来。与此同时, 广场舞对活动场地的要求不高,能够在广场等空旷环境 中开展,开展及推广难度较小。由此可见,广场舞是农 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形式,是当前农村群 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门,最有条件作为农村文化 活动载体对其进行大范围推广,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 化的生活。
2.2 群众身体素质得到增强
过去很多农村群众没有充分重视机体健康,随着年 龄的逐渐增大,将会慢慢降低身体机能与灵活性。而广 场舞在增强体质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农村 群众的机体健康水平。广场舞的节奏、旋律较为欢快, 舞蹈律动整齐统一,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有效锻炼人体各 个部位,增强民众的心肺功能与骨骼结实性。同时,身 体运动对人体血液流通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促使人 体新陈代谢、血液循环等得到加快,身体锻炼的目的也随之实现。
2.3 群众身心压力得到缓解
在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民众面临着 较大的生活压力,很多中老年人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 心理症状。特别是老龄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部分老年人往往会产生较强的孤单感。而广场舞 具有明显的集体性特征,能够对农村群众的身心压力进 行有效调节与缓解。广场舞对场地、参与者的舞蹈基础 没有过高要求,农村群众依据音乐伴奏即可自由舒展身 体,全身心参与进来,充分活动身体各个部位,将优美 的身体姿态展示出来,这样民众的不良情绪、孤独感能 够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有助于调节民众的心理状况与 生活态度。
2.4 群众交流机会得到增多
农村群众在年龄增长过程中,会随之减少与外界的 接触机会,慢慢滋生个体主义,形成自私、狭隘的思 想,对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广场舞的 集体性特征明显,能够有效聚集当地的民众,增强农村 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和谐的农村社会氛围。农 村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先要学习广场舞的节奏、舞步 等,不同参与者之间相互指导与帮助,促使农村群众的 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得到提升。而在广场舞活动实施 中,广场舞既可以熏陶农村群众的艺术情感,又能够将 丰富的交流机会提供出来,有助于增强农村群众的自我 交往意识。当农村群众的朋友、伙伴增多之后,不但自 我心态得到改变,还会更加依赖与亲近他人,促使农村 群众的归属感得到增强[2]。此外,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可得 到显著改善,有助于社会风气的营造以及农村社会的稳 定发展。
3 广场舞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场舞活动属于民间自发性的一种群体活动,广场 舞在参与人群年龄段上属于中老年群体,并且具有一定 的健身性,所以受到了全国人民的青睐。但是由于广场 舞的活动分散、组织松散,导致广场舞在快速传播的过 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影响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 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广场舞 的噪音与占地导致严重扰民。在过去对农村土地进行规 划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农村居民文化活动所需要的场地 与空间,所以广场舞活动的开展地点普遍选择在广场上 或者是农村空地一带,这就导致广场舞的噪音与占地严 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尤其是有些广场舞组织为了吸 引其他居民的注意,会将音响放至最大声,不仅对周围 村民的作息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对附近的道路和交通产 生不利,这也是广场舞使人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第 二,广场舞自由无序,容易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广场舞 是一项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集体运动项目,具有较强 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随意性等特征,任何人可以随时加 入到广场舞活动的队伍中,但活动场所普遍是车流、人 流聚集的地带,容易引发踩踏事故或交通事故。现阶 段,广场舞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性质有效的安全设 施保障以及组织的引导,并且广场舞队伍之间容易因为 争抢地盘而出现攀比或争吵的现象,不利于社会安全稳 定。第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广场舞本身是由专业 的舞蹈教师对舞蹈进行编排,是传统舞蹈的创新形式。 但是根据广场舞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舞蹈的创编水 平较低,有些舞蹈是由专业舞蹈教师所编排,具有较高 的艺术价值,但是更多的广场舞是由群众自编的,或者 是在“秧歌”的基础上进行舞蹈的改编,没有专业的指 导老师,容易出现表演不规范、舞种单一等问题。
4 利用广场舞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
4.1 丰富运动内容
为促使广场舞的参与人群得到夯实与扩大,需对广 场舞运动的生命力进行提高。因此,要结合时代发展特 征与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大力创新广场舞的内容与形 式。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这些措施:第一,职能部门 要充分明确广场舞的开展意义,将必要的专项支持资金 提供出来,鼓励当地专业人士将凸显地方特色的、符合 群众需求的广场舞作品创作出来,促使广场舞运动的吸 引力得到提升。第二,人民群众是广场舞的参与主体, 因此,要综合利用多元化意见征集渠道,对广大民众的 意见、反馈等进行听取,动态、持续地完善与补充广场 舞动作,将一系列民间创作元素融入进来。第三,要对 广场舞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进行积极借鉴与学习,于本 地广场舞作品中融入其他地区的精华内容,通过创新广 场舞的舞蹈内容与形式,促使凸显地方特色的广场舞体 系得到形成。此外,就现阶段而言,年轻群体在广场舞 参与人群中只占据较小的比例,影响到广场舞的进一步 发展。面对这种情况,还需要充分调研了解年轻人群的 喜好与意见,于广场舞动作编排中融入更多的年轻元 素,促使广场舞对年轻人群的吸引力得到提升。
4.2 加强宣传推广
广场舞既可以锻炼民众的身体素质,又能够传播先 进文化,提升民众的艺术审美及道德修养。为引导更多 的民众参与进来,需进一步加大广场舞的宣传力度。在 具体实践中,要准确定位广场舞的宣传对象,先做好针 对中老年群体的宣传工作,再向年轻受众逐步扩展。结合相关调研表明,农村中老年人不善于使用网络媒体, 而年轻人群虽然依赖网络媒体,却不会关注其中的广场 舞内容。面对这种情况,需将常规宣传工具作为主要宣 传载体,如在村委、广场等群众聚集区域设置宣传栏、 横幅等,切实保证广场舞宣传效果。从宣传内容角度来 讲,可将广场舞的功能价值、精彩照片等作为重点展示 内容。在选取广场舞精彩照片时,要对中老年男性、年 轻群体图片的比例进行增加,改变人们以往刻板的观 念。从宣传表述角度来讲,要紧密联系民众最为关心的 话题,如广场舞能够改善中老年人群的身体灵活性、缓 解身心压力等。通过对广场舞的作用和功能进行深入讲 解,可促使民众参与广场舞的热情得到调动。同时,在 广场舞宣传推广过程中,可引导专业人员将一系列免费 培训课程开发出来,向农村群众普及广场舞运动知识, 帮助群众对正确的动作姿势、锻炼技巧等进行掌握,养 成参与广场舞锻炼的良好习惯。此外,职能部门要联合 社会企业等主体,定期将凸显地方特色、不同主题形式 的广场舞比赛活动组织起来,引导地区民众积极参与进 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广场舞参与者的舞蹈水平,又能够 加强民众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提升广场舞的社会影响 力,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
4.3 供给场地设施
虽然广场舞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但如果能够供给充 足数量的场地,则可有效推动广场舞的发展。因此,相 关职能部门既要增加广场舞场地数量,将充足公共活动 空间提供给农村群众,又要科学规划活动场地,促使各 个场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从场地建设角度来讲,相关 部门需将农村地区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因 素综合纳入考虑范围,对此地区民众的活动空间需求进 行科学估算,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活动场地的规划 与建设工作,为广场舞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场地支 持。在场地建设过程中,需完善配置必要的基础设施。 广场舞具有群体性特征,存在着较多的参与人数,如果 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参与体验。因 此,要切实做好活动场地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例如, 从卫生管理角度来讲,需在活动场地内投放适当数量的 垃圾箱,完善建设场地排水设施,促使场地卫生条件得 到改善。从场地规划角度来讲,可依托指示标志、隔离 带等科学规划广场舞活动区域,这样场地空间的利用 率能够得到提高[3]。此外,要配备必要的电源及照明设 施,这样不但广场舞活动的开展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又 可以消除掉潜在的安全隐患,增强民众参与的舒适性与 便捷性。
4.4 科学引导管理
需充分注意的是,广场舞虽然在强身健体、娱乐身 心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但也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导 致有厚重的隔阂出现于广场舞参与者及附近居民之间, 甚至诱发多种多样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不但广场舞的开 展阻力明显增大,也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面对这种情况,职能部门要将自身的规划、管理等职能 充分发挥出来,解决与消除广场舞的噪声问题。在具体 实践中,相关部门需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将广场舞噪声 管理办法制定出来,要求定期检查农村地区广场舞的噪 声污染情况。同时,组织广场舞参与者开展协商活动, 引导广场舞参与者充分认识到噪声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 作息的不利影响,主动控制广场舞活动的开展时间及噪 声强度,避免对周边居民产生过大的干扰。也可制定针 对性的政策条例,对广场舞的活动时间、音响音量等细 节性问题进行明确规范,最大程度上降低广场舞的噪声 干扰。此外,要重新规划与限制广场舞活动的开展区 域,尽量与农村群众居住区域所远离,通过对空间距离 进行增大,促使广场舞噪声影响得到降低。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场舞活动既可以锻炼农村居民的身体 素质,又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的道德素养,有助于改善农 村群众文化建设成效。因此,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广场 舞活动的开展意义,从内容创新、宣传推广、场地建设 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促进广场舞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继贤.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商业2.0 (经济管理),2021(14):330.
[2] 苏卓玛.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化月刊,2020 (2):62-63.
[3] 牛彩琪.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地位探讨[J].新丝 路:中旬,2021(12):88-89.
作者:李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