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职称论文

声乐独唱音乐会评论研究述略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时间:所属栏目:综合职称论文

  

摘要:《音乐爱好者》杂志是一种具有一定发行量和读者群的流行音乐刊物。文章以《音 乐爱好者》2000-2019年间的声乐独唱音乐会评论为研究对象,共筛选出44篇文章。文章从音 乐批评的学科视角,对21世纪以来国内独奏音乐会批评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现 状进行了回顾,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音乐爱好者》 ;音乐批评;声乐音乐会评论

声乐独唱音乐会评论研究述略

《音乐文化爱好者》于1979年创刊,是由上海文艺出 版总社主办、上海文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普及性音乐 期刊,它以音乐可以欣赏为中心,探索我们当代社会重大 影响音乐历史事件及经典学习音乐,杂志的撰稿者主要为 自己专业技术院校的师生、媒体发展行业的乐评人和一些 音乐发烧友们,其中一种既有“专业相关人士”也有“非 专业人士”,集专业性和通俗性于一身,用诗意化的语言 将欣赏音乐与了解大众音乐、享受音乐实践相结合。音乐 会现场评论,主要评论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表演形式,在群众 音乐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缺乏独特的研究, 导致关于声乐音乐会的专业批评性文章较少,在当事人面前 需要读者和批评家,音乐会评论已不仅局限于个性化的评论 和人文的狭义解释,随着许多优秀声乐人才和声乐音乐会中 高质量声乐作品的涌现,声乐音乐会批评及其专业化应该 成为新世纪音乐文化发展不容忽视的点。笔者就21世纪以 来《音乐文化爱好者》中声乐独唱音乐会评论的研究,按 照音乐会评论的文章主要内容及评论角度对所涉文献信息 进行系统分类和梳理,以期通过探索其研究的进展情况、 工作成果和总体发展规律,总结本期刊所涉研究的经验教 训,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音乐爱好者》声乐独唱音乐会评论综合研究

目前,虽然各音乐杂志上关于某一文章类型的研究文 献尚未见诸报端,但音乐期刊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综合性 的成果,其中一些已在期刊上公开发表,部分论文是硕士 论文,对于音乐杂志研究的文章在此不一一列举,实因主 题以“声乐音乐会评论”的文献极尽匮乏,本文试以《音 乐爱好者》期刊中关于这一内容的文本进行划域综述,以 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通过龙岩图书馆内容检索,以2000~2019年为时间节 点,本文截取《音乐爱好者》2000~2019独唱音乐会评论期 刊共44篇,其中纪实报道性质的音乐会评论12篇,以独唱 音乐会纯评论为主的期刊6篇,另有8篇集纪实报道与评论 为一体的文章及其他类文章数篇。 关于本文将根据《音乐爱好者》(2000~2019)中声乐 音乐会评论期刊中文章的内容进行分类,试从文本内容类 型、内容构成及现实反思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二、《音乐爱好者》(2000~2019)声乐独唱音乐会评论的内容类型

与交响乐团、歌剧的演出不同,独唱者作为舞台的中 心并贯穿整场音乐会,除演唱嘉宾的参与外,角色的单一 决定了对独唱音乐会评论的“人物评论”偏重,一般专注 于对专题音乐会的背景,演出形式、个人艺术履历、作品 的诠释与演绎,甚至是表演风格和艺术追求与展望的总结 提炼。对于一个文本类别的形态划分工作并没有绝对的技 术标准和绝对的类别意义,因为其中的大多数文章都呈现 出这样一种兼而有之、某者更甚但又略微偏重的形态,本 文主要依据此种划分方式,并借鉴本期刊中音乐会现场评 论分析的研究进行论述。

(一)综合型评论

《音乐爱好者》2000~2019独唱音乐会评论期刊中,有8篇文章属于综合型评论文章,即包含纪实与评述两个 方 面的内容。这一类型的独唱音乐会评论文章不单拘泥于音 乐会本身,而是综合纪实与评述,结合对主角艺术履历 的 熟悉度分析其歌唱技法的进步程度与艺术处理的独特之处 等进行写作,一般篇幅较长,主要文章如黄莉丽(2008) [1]发表的独唱音乐会乐评,该文信息含量极大,除音乐会 的纪实文段外,另使用三个二级标题,从整场音乐会的 曲 目选择到对作品的情感表达,从歌唱家对不同作品演唱 技巧的运用到艺术处理的揣摩,从演唱的收放自如到歌 唱 家履历的坎坷起伏、赤子品格,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 写,文中的语言、结构、行文逻辑也将专题独唱音乐会的 纪实性与独唱音乐会的评述性综合展现在读者眼前;陈娅 玲(2008)[2]在文章中对孙禹音乐会上的精彩演出进行了 纪实阐述与评论,并针对上下两个半场作品,分析他的选 曲类别和演绎风格,让人有了对整场音乐会中乐评人对歌 唱家演唱技法、具体作品艺术处理所作评价的“了解”, 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柯扬(2009)[3]的文章从歌 唱家青歌赛的履历到音乐会,到点缀音乐会根据不同发展 高潮的嘉宾,再到曲目进行风格的多样性、演唱艺术风格 的融合等特点的总结,为读者完整技术介绍了歌唱家方琼 的学习生活经历与演唱技艺,此类研究论证方法不一一列 举。

(二)诠释型评论

诠释型的独唱音乐会评论文章,偏重于乐评人对音乐 会中音乐家表演的评价以及对作品的诠释,这类评论显然 与综合型评论有交叉之处,但如是更甚,管谨义(2010) [4]的文章对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整场音乐的演唱风格和主 题进行提炼,作出古稀之年的刘秉义具备青春活力声音的 原因分析,其次对音乐会上中下三场中所包含的中国艺术 歌曲、创作歌曲、外国歌剧及艺术歌曲按组罗列并介绍, 再加入歌唱家对作品的诠释和歌唱技法运用的评述;任 也韵(2011)[5]一文对歌唱家及其演唱的作品均作出了极 高的评价,文中结合对作品的介绍与新音乐的认知,运 用了如“各种嗓音、音声、呼吸声响像一部探测仪触摸 和感觉着男性的身体,造成一种迷狂恍惚状态”的修辞来 形容听者的感受,文字形象生动,让人可感而发启;刘媛 (2007)[6]一文,对歌唱家王宏伟演唱优点进行总结和阐 述,其间也以歌唱家近期一套难度梯度递增的音乐会曲目 分配为例印证了其曲目选择和演唱二者达到生态平和的能 力。在演唱的表演方面,乐评人也对某作品演唱过程中演 唱者微妙的艺术处理进行了一系列的阐释和赞美,加深了 读者对这部分的印象。

(三)纪实型评论

《音乐爱好者》2000~2019独唱音乐会评论期刊中这一 类型的文章比比皆是,经检索共十二篇,其余期刊不止。 纪实型评论作为一种比较“浅”的音乐评论,它主要与音 乐会的时间、地点和主题等相关。文章篇幅较短,类似报 道性文章。带有个人随感,其间加入少量“浮游式”评价 或歌唱家履历介绍,现存除《音乐爱好者》外诸如此种类 型的乐评文章存在较为普遍。

三、《音乐爱好者》(2000~2019)声乐独唱音乐会评论的内容构成

除去语言与结构这些文章的基本要素,围绕独唱音乐 会评论,《音乐爱好者》各个类型的独唱音乐会评论文章 几乎囊括了音乐会的主题或背景、作品、评价与阐发三大 部分内容,然各有偏重。

(一)评论音乐会背景或主题的文章

除任意类型的音乐会评论文章都具有的音乐会时间、 地点的铺陈外,乐如其人,表演者对作品的演绎和诠释或 多或少都有独特的个人印记,对曲目的选取分配、演出者 的个人经历和其导师履历的介绍也是必要的。为更明确地 进入整场音乐会,这项铺垫扮演着节目单的角色,文章中 关于音乐会背景的一系列陈述将使读者的观读成为有准备 的“文化性观读”。这一背景部分或开篇铺陈、或贯穿其 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朱则彦(2019)[7]文章,对音乐会独 唱改 为“众唱”且一人两歌的形式进行背景介绍,其间, 音乐会所唱曲目的创作背景及歌者对歌曲的浅显表达诠释 贯穿全篇。

(二)评论音乐会作品的文章

音乐艺术作品向来被置于音乐研究的中心,即使是 倾向于对表演性质的音乐会评论也如此。对音乐表演的批 评按角度、观众类型不同各有其侧重点,评论层面不仅是 具体演绎或表演水平、歌唱技法的高低,还应包括音乐的 内涵表达作为根本依据。但是,由于演唱会评论大多属于 “报刊评论”,读者都是普通人,没有涉及例子和专业术 语的使用,所以与“学术批评”相比,不够深入。一般在 《音乐爱好者》中大多乐评人对作品的介入角度,并没有 从专业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而在音乐会作品的选取和分配 等问题上,却穿插对作品总体的观察和主观感性体验的解 读,尤其是在涉及中外歌剧体裁类歌曲的音乐会中。任 也韵,汪莉(2011)[8]的文章对歌唱家所演唱的世界各国 作曲家创作的6首新音乐作品逐一进行浅层介入;黄中骏 (2018)[9]的文章描述了歌唱者对经典曲目进行的经典演 绎并对这一系列经典作品进行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的解读。从音乐会评论的角度来看,这两篇文章比任何涉及渗 透作品和作曲家的文章都更加深入,而且评论中观照了作 品,这取决于音乐评论家在音乐方面的专业造诣。

(三)提出评价和个人阐发的文章

乐评的核心在于重视价值判断,既重视审美经验的价 值判断,也重视作品本身的价值判断。从音乐批评的角度 看,通过乐评人的观点、立场和个性化的评价与阐发试文 章的点睛之笔,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停留在简单介绍涉及的 作品及歌唱家履历,甚至单纯感性的抒发,就好似没有论 点的“浮游式”散文,然而“只论不评”也是当下我国音 乐评论的通病。反观《音乐爱好者》中的评论,更多的是 运用乐评人的审美经验,将评价重点放在表演层面的“报 刊试评论”。例如,田军(2008)[10]评价歌唱家姜峰的歌声: “姜峰那充满深情又带有磁性的声音如丝绒般漂浮在这涌 动的心泉之上,竖琴声和人声水乳交融,观众如 同被施了 魔咒,思绪已被带到了圣殿之上,我禁不住闭上了眼睛, 任这天籁之声带我前行??那虽PPP但仍灌满全 场的声音, 那高潮部ff记号从灵魂深处对圣母的呼唤,又从ff渐弱到 pp的无限的崇敬和依恋??我已经不再想她的歌唱技巧了, 音乐这强大的力量,早已把我的魂魄吸去,随优美之声漂 向神境?”,文辞优美华丽,极具个人感性色彩。 其次,其次,关于插叙个人阐发的文章:乐评人白萌 (2007)[11]在文末对音乐会的曲目的选择安排都是外国作 品的不足上作出评价,并强调国人学好美声终归要实现为 中国观众而唱,用美声唱法唱好中文歌曲是不容易的,文 中列举了几首可供选择的中国美声唱法作品,提出“展现 个人才华的音乐会可以一人唱一中一外,从而看他们的水 平是否更全面、吸引更多的观众。”的阐发。乐评人田玉 斌(2008)[12]的文章,对所欣赏的整场音乐会歌剧作品略微 偏多、有些作品略有些偏大、偏重的评价,并提出加入几 首外国歌曲、年轻演员更要注意尽量不要过早地演唱难度 很大的作品,更不要选择那些不适合自己声音类型的作品 的阐发。这一类型的文章对被评人和读者都能产生实质性 影响和反馈。

四、现实反思

从《音乐爱好者》(2000-2019)声乐独唱音乐会评论 中的文章来看,主要有综合型、诠释型和纪实性或其他本 文未涉及的内容类型,无论是文章的内容建构,或是针对 音乐会的背景、作品、音乐评价等,都仅仅是一些乐评的 基本要素,随着读者群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高品质的声 乐音乐会评论性文章屈指可数。《音乐爱好者》中关于这 一类型的乐评并不缺少对音乐会感性体验的评论,但少了 些对作品和其他基于音乐本体内容相关的解读,甚至出现 居其宏教授指出的新 时期音乐批评的“四失之症”,缺乏 独到且有价值的评论,跳出对期刊中文章的评论,这些问 题或空缺也是大环境下 的乐评所缺乏的,无论普通“乐评 人”或是专业“乐评人”,都应树立严谨的评论态度和密 切联系生活与实践的立论规范为“声乐音乐会评论”尽己 之力。

参考文献:

[1]黄莉丽.胸怀大爱,用感恩的心回报祖国——蔡大生独唱音 乐会观后感[J].人民音乐(评论),2008(11).

[2]陈娅玲.为祖国深情的演唱——孙禹杭州独唱音乐会观后 感[J].人民音乐(评论),2008(4).

[3]柯扬.行走于中西之间——赏方琼独唱音乐会[J].人民音乐 (评论),2009(7).

[4]管谨义.好哇,古稀歌声——听刘秉义天津音乐厅独唱音乐 会有感[J].人民音乐(评论),2010(6).

[5]任也韵,汪莉.呼唤新音乐歌唱艺术——听荷兰女中音歌唱 家雅妮•普兰格新音乐独唱音乐会后的思考[J].人民音乐(评 论),2011(4).

[6]刘媛.声通字清 味浓态衡——谈王宏伟的演唱[J].人民音乐 (评论),2007(11).

[7]朱则彦.歌声流淌声入人心—评“为你歌唱”中国艺术歌 曲百年音乐会(三)[J].上海艺术评论,2019(3).

[8]任也韵,汪莉.呼唤新音乐歌唱艺术——听荷兰女中音歌唱 家雅妮•普兰格新音乐独唱音乐会后的思考[J].人民音乐(评 论),2011(4).

[9]黄中骏.对经典曲目的经典演绎——聆听余惠承独唱音乐 会的随思[J].长江文艺评论,2018(2).

[10]田军.十年磨一剑“峰”从磨砺出——旅意女高音歌唱家 姜峰独唱音乐会观后[J].人民音乐(评论),2008(9).

[11]白萌.男高音 难高音——评中国十少男高音独唱音乐会 [J].人民音乐(评论),2007(6).

[12]田玉斌.师生共引吭情真声更美——听“王宪林和他的男 高音学生音乐会”有感[J].人民音乐(评论),2008(3).

[13]居其宏.我国音乐批评的新时期状态[J].音乐研究,2008 (03):5-23.

作者:李明瑶

推荐阅读:关于声乐演唱中情感处理的影响因素探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