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赤霉病、果穗干腐病、玉米穗粒腐病,近几年在我国发生十分普遍,一般发生率均在10%以下,极个别品种高达20%以上,尤其是在玉米籽粒形成阶段,若受到连续阴雨天气,个别品种能造成约50%的果穗发生穗腐病,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1 病原菌
玉米穗腐病为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串珠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等多种霉菌侵染所致。其中串珠镰刀菌是优势病原菌。
2 病害症状
病菌附着在种子上就会导致种子霉烂,致使种子不能发芽出苗,造成缺苗断垄;幼苗上发病会使苗纤细、瘦弱,长得缓慢;开花期发病会使玉米顶部腐烂停止生长;抽穗期发病会使玉米没有花丝授不上粉而不结实,影响产量。收获后玉米不及时去除苞叶,通风透光不好,水分散失不出去,也会产生霉变,有的果穗呈暗灰色,籽粒褐色干腐;有的籽粒间生有粉红色至灰白色菌丝,一些发病早的果穗基本全部腐烂,发病果穗的苞叶与果穗粘结在一起,之间长出一层浅紫色至浅粉红色霉层,严重时籽粒腐烂,果穗不易剥离。
3 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穗腐病调查标准
调查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在测产行中随机抽取30个果穗,查看每个果穗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的百分率,计算所有发病果穗的平均发病率,得出病级,然后按发病级别和发病株数计算每份材料的发病株率;第二种是收获时,采用目测法调查测产行中所有果穗。逐穗调查霉变(发病)籽粒占果穗总粒数的比例,计算平均籽粒霉变(发病)率。平均籽粒霉变(发病)率2%为高感。第一种调查标准:植株症状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下表。
发病株率%=病级×发病株数/30第二种调查标准:每个品种平均籽粒霉变(发病)率不能超过2%。
霉变(发病)率=每穗霉变籽粒/果穗总粒数
4 发生规律
玉米收获后病菌会附着在秸秆、根茬、杂草等上面存活越冬,成为下年发病的初侵染源,有的种子也可带菌,这些病菌随着天气转暖,温度、湿度达到发病条件时就会快速生长繁殖,一般在雨水过多湿度超过80%时,温度达到25℃以上,病菌的子囊孢子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借助风力的传播,飘落在玉米的雌穗上,引起病害,穗腐病常常会和虫害一起相随着发生。因为玉米遭受虫害后,伤口不会马上愈合,病菌会趁机侵入成为发病的诱因。倘若采收后的果穗在存储时不能降到安全水之下,含水量偏多,储藏库通风透光条件不够,仓库内温度超过储存的适宜温度,都会导致那些霉菌的腐生扩散,引起玉米果穗腐烂或发霉。重茬的比倒茬的重,亩株数多的比株数少的重。同一品种在同一年份同一栽培条件下,海拔过高、株距过小,光照不足,气温高、地块凉,田间郁闭度大,土壤含量不均衡、缺素的地块发病重。品种果穗苞叶紧,长短适中、果穗下垂的轻;籽粒硬、上成快的品种发病轻。收获及时发病轻,收获过晚发病重。
5 防治措施
现在的种植过程中还没有特效药剂预防玉米穗腐病,但品种间抗性有显著差异,可选用适应当地成熟期的优质紧凑型、抗倒、抗病、丰产性好的玉米品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可以完成以下几点做法,以降低玉米穗腐病危害。
5.1 农业防治措施
在玉米品种选择上,尽量选用一些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好的品种生长快、植株健壮、生命力强,对病菌的抵抗力相对较强,自然较少染病。播种前精挑种子,适当晾晒;不要多年种植一种作物,实行轮作倒茬,及时移除田间病株,销毁或掩埋,减少初侵染源;气温适宜时及时播种,按栽培要求保证亩苗数,促进通风透光,促早熟;科学施肥,适当增施钾肥可显著提高玉米抗病、抗旱、抗倒伏能力,有利于优质高产。
5.2 药剂防治措施
首先要做好种子药剂处理,减少种子带菌,防止苗期土传病害,以利苗齐、苗壮;其次,做好拔节期、孕穗期虫害防治,可选用氟硅唑、戊唑醇等杀菌剂二种混用,喷施1~2次,喷药的同时可加入高效持效期长的杀虫剂预防玉米害虫,降低病虫危害,防止病菌侵入,减少穗腐病的发生。
5.3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增强通风透光,降低发病率。
科学施肥:测土配方,均衡氮、磷、钾配比施足底肥,适期分期追肥,适当增施钾肥,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生长需要,提高抗病力。桓仁地区大部分为中熟品种,最好在6月20日左右追一次肥,施肥量为尿素20~25公斤/亩,同时在稳定氮肥的基础上增加钾肥18%,既抗倒又抗病。
及时抗旱排涝:对低洼、降水量多地块要及时开沟排涝,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发病概率。
人工脱水:对于后期成熟晚、脱水慢的品种可进行人工清除底部老叶、除去上半部分秸秆、站秆扒皮等措施加快水分散失,缩短后期处于高湿多雨和低温阶段的生育日数,减少发病率。
作者:曲 华
相关文献:玉米栽培新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