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职称论文范文

节水农业推广机制的构建探索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时间:所属栏目:职称论文范文

  

摘要:节水农业通过科学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作业效率,有助于推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需大力推广。当前,我国农业正在寻求绿色发展、集约化转型和各地生产力的差异化,故宜在立足当地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更能凸显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的节水理念与运营模式,借以驱动农业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业节水;推广机制;绿色农业

节水农业推广机制的构建探索

在农业生产中,谋求节水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作业工程,会遵循兼顾开源和节流、侧重节流的基本导向,努力将工程手段、生物措施紧密对接,在优化现有的常规节水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型技术节水方式的应用,依托乡村土地资源、生产力分布的实际,逐步构建以分类指导为中心的运营体系。具体涉及农业节水的作业流程,会针对不同地形、地貌、区域等实际,采用差异化的操作样式。例如在河水灌区,适宜依照当地具体的水文特征,将渠道衬砌、水利工程建设、做好拦水与蓄水工程作为重点,稳步提高水资源的储存总量,有效推广喷灌、滴灌、渗灌等新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在机井灌区,适宜推进喷灌、滴灌与雨水集流水窖移动式喷灌等的应用,尽力挖掘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努力实现渠道配套的网络化、河流灌溉的定额化、纯井灌区的管灌化,进而形成多层次、立体化、联动性的节水农业新格局。

一、构建节水农业推广机制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一)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实现资源科学配置。人口总数大、实际可用耕地面积少、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显现出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与长远发展的艰巨性。据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立方米,不足全球人均标准的三分之一,且这一占有量有持续下降的趋势。而在水资源的供需上,当前我国也存在巨大的矛盾:全国年均缺水量高达500亿立方米,有近60%的城市存在长期缺水的问题。农业的用水量长年占据全国用水总量的60%以上,个别区域甚至超过90%。所以,施行农业节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无疑能够有效缓解当下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的发展压力,建立更为均衡的用水管理体系,并借此去对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更为科学、高效的配置。[1]

(二)可提升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长期以来,极端的灾害性天气一直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有序生产、高效运作,而由此引发的水资源短缺,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以及粮食产量的提高。随着时下我国农业生产全面转型,对于水资源的敏感度在进一步提升,发展以节水灌溉为核心的水利工程,无疑能够发挥其缓解农业用水压力、完善防灾与抗灾机制方面的效用。节水农业模式得到有效的应用、推广,能够提高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使粮食产量可以获得稳步、长期的增加,有助于加快实现、确保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这一目标的达成。而粮食产量的稳定、持续提高,也能使农业生产资源能够被充分应用到农业防灾、抗灾建设方面,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粮食安全,激发农业生产活力。(三)可围绕节水用水加快技术升级,驱动经济发展模式更新。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不断通过制定、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与政策,为农业生产的有序、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尤其是近年以来,我国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7)等指导政策,其中不少都涉及了新型农业用水模式的规模化应用。而农业节水技术的持续推广,则能够整合节水、节地、节能、节肥、减排、省工等作业资源,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引入与普及更为先进、高效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继而加快农业的创新发展速率。

二、构建节水农业推广机制的着力点

(一)推行节水优惠补贴政策。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工业基础薄弱、缺乏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因此,短期内仍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尤其是对于长期存在水资源短缺的华北、西北地区而言,更应推行较大力度的优惠补贴政策,鼓励、吸引农民与企业参与到新型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之中。具体而言,需要依照农业生产区差异化的自然、经济条件,施行不同的节水优惠补贴政策。例如在纯井灌区,就需要下拨专项资金用于铺设低压管道、滴灌、喷灌设施,并优先进行投资、贷款以及贴息。而对于积极引入新型节水技术的个人、集体,则可以采取降低水费、电费等方式,并对其购置的设备进行合理的补助,借以调动农村民众参与农业节水的积极性。

(二)扩宽节水投入的渠道。在继续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扩宽节水投入的渠道,稳步推进贴息贷款立项投资、群众筹资等机制的落实,围绕节水技术的社会化运作,不断完善水利基金、财政预算资金、基本建设基金以及信贷等形式多样的投入机制,建立以节水项目为核心的专款专用基金,以低息、免息贷款的优惠,去吸引农民承包、租赁机井、渠道工程,鼓励个体、集体以股份形式加强合作,建立、健全针对节水农业的绿色快速审批通道机制,引导农户在其承包地内去建设更具高新技术含量的节水灌溉设施,并确保其享有国家补助,提高其对于政策的信任度、满意度,为节水农业的大范围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

(三)加快水利改革、吸收社会资金。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推动农业生产的资本运作也势在必行。对于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的节水农业而言,应当同步推进水利建设改革、吸收社会资金,使二者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通过采用独资、合资以及股份制等资本导入途径,对灌区的节水设施建设,提供充足、持续的资金支持。大胆引入一些具备稳定的投资回报率高的节水项目,依托政策性贷款,继续给予新型的节水项目以充分的政策优惠,不断吸引社会资金流入。此外,要持续推进水费制度改革,稳步实现依照成本进行水费收取,合理推动由供给水到商品水的转型,挖掘水资源的经济潜力,并制定合理的用水价格,以商业化、市场化的手段,去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3]

三、节水农业推广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民众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村居民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保护的意识,是确保农业节水模式得以推广的基础。因此,农村地方政府应当建立更为灵活、多样的宣传机制,借助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传播载体,以广告、专题纪录片、电影等丰富的视听形式,去吸引农村民众主动了解、关注节水农业。[4]同时,也要定期组织举办各类专业性的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现场指导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规范、全面地学习与掌握节水知识,促使其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民众去支持、关心节水农业,由此去有效提高农村社会全民的节水意识。

(二)优化用水、节水整体规划,完善渠系运作。一方面,要继续优化现有的用水、节水的整体规划,围绕最新的节水技术应用,去采用更为多元化的融资方式,进一步完善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三方筹资的模式,夯实节水农业推广的资金基础。引导农户通过个人股、承包以及联营等渠道参与节水运作,提高对于节水资金的管理、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应当持续提升节水灌溉渠系的安全系数,逐步推广防渗工程技术,构建输水有渠、分水有闸、过路有桥、量水有堰的立体化的水系网络。加强对于各类农业生产用水的监控力度,施行渠道引水流量动态监测机制,以精准、高效的信息获取与解析,确保农业节水系统的高效运作。

(三)建设科技含量高的新型节水技术平台。要对接国际主流的农业技术革新趋势,逐步引入具有高科学技术含量、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新型节水技术,譬如迷宫式的滴灌管、强吸水保水剂、聚氯乙烯板渠道防渗等。充分借助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去夯实节水农业运作模式的技术基础。同时,也要鼓励农业企业大胆引入各类新颖的节水设施、管理体系,加快技术革新、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推动供水的商品化转型,并进一步提高节水农业运作模式的经营管理水平、推进其服务社会化发展,形成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自主核心技术,提高配套水平,逐步搭建起科技含量高的新型节水技术平台。

(四)普及节水技术、提高用水的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全面转向高科技生产、管理的背景下,节水农业也应当将导入、更新技术作为发展侧重点与突破口。应立足当前国内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差异化现状,将滴灌、喷灌等多样化的节水技术,与日光温室、优质牧草、啤酒花等品类丰富的高效节水农业进行对接,借助管道输水、滴灌技术等手段,尽力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可在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等作业流程之中导入配套性的滴灌设备,增加农户的营收渠道与实际收入,提高其在应用、创新节水农业运作模式上的积极性与实践能力,借以促成节水、增产、增收同步实现的多重效果。

参考文献

[1]姚莉莉,陈玉成,王沛,王瑾.关于辽宁省发展节能、节水低碳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2(05):14-15.

[2]杨文光,朱美玲.农业节水灌溉服务定价方法与应用研究[J].节水灌溉,2018(07):104-106,112.

[3]赵姜,龚晶,孟鹤.发达国家农业节水生态补偿的实践与经验启示[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10):56-58.

[4]杨英法.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J].人民论坛,2016(25):98-99.

作者:谭诚 王伟青

推荐阅读:农业推广论文发几篇评农业系列职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