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21世纪,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无人传承或者传承者少、鲜有人问津的危机了,云锦文化也是如此。云锦是一种制作工序烦琐的绸缎,因为它的色泽非常绚烂,像云霞一样美丽,所以叫云锦。它的制作材料非常昂贵,织造过程讲究,代表了中国丝织文化的巅峰。在古代,只有皇室及贵族能够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云锦的织造方式和配色规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云锦也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在勇敢地迈开自己稚嫩的脚步往前走。特别是色彩,一开始,它的用色颇为保守,不敢突破,到后来,颜色越来越艳丽,用色越来越奔放,还用到了颜色渐变的方式来打破原来的用色规则。文章针对云锦自创造至今的色彩文化做个详细的介绍,调查了云锦色彩的历史背景,并对云锦的情感文化进行分析,利用图文互证的方法来解析云锦文化的配色规律,希望能探索其中的奥秘。
关键词:云锦;色彩;规律;变化
云锦是什么?云锦是何时被创造出来的?云锦的出现 能给统治者带来什么?云锦的色彩有固定规律吗?本文将 围绕这几个问题,向大家展示云锦背后的文化内涵,文章 将先从云锦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因为 这几个因素是影响云锦发展及色彩搭配的关键因素,并为 后面的研究做个铺垫,云锦看似是帝王专属的绸缎,实际 上也是帝王用来统治国家、明贵贱的一种手段,云锦华丽 的外表下实则藏着“等级”二字,告诫百姓,不可逾矩, 否则将受到皇权的镇压!文章将对云锦色彩的特点进行归 纳,深度探索云锦的配色规律,后面会提到部分统治者及 其下达的关联性政策。金、银等元素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云 锦上流行的,这与织匠有直接的关系吗?面对这些更加深 入的问题,笔者也会一一为大家解答。
一、云锦的文化背景
关于云锦的起源时间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实 业志》说:“始于宋末元初,而盛于明清。”据说南京丝 织业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222—280)时期,东晋(317— 420)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 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比最大。后秦朝的织 匠人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16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 工艺。在公元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了专门管理织锦的官 署——锦署,这一举动被后世当成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 志。 宋元两朝盛行“包税制”,对于政府来说,可以节省 人员机构的费用,又可以拿到稳定的应得的税收,它给了 地方豪强、承包征税人以敲诈勒索老百姓的特权,同时也 给了他们开了大发横财的大门。统治阶级能够从包税制度 上拿了足够的好处,就关起门来享乐,任民间怎么折腾都 不理睬。朱重八就曾说:“元以宽失天下。”奢靡的生活 让他们对“金”这种元素变得越来越痴狂,所以在丝织品 中也用到了大量的金线、金绵,云锦中的库金、织金锦、 织金缎等就是从元代金锦延续下来的品种。由于统治阶级 对“金”的需求过于旺盛,所以元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织 染刺绣机构供皇室贵族使用,这时的黄色已经逐渐变成了 统治阶级的固有色彩了。 元朝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和对西方的频繁交流,使得 云锦有了创新,它吸收了波斯风格,被称为“纳赤思”。
它主要是以金色为主体,再用其他颜色作底色。由于统治 者对黄金的痴迷,所以推出了用纸币换黄金的政策。于 是,统治者手中握着的黄金数量越来越多,强大的经济实力让他们能进一步开采黄金,同时冶炼黄金的技术也在一 步一步变得成熟。不仅如此,他们很可能培养了一批能熟 练掌握西式织法的匠人,才能快速织出许多带有西域特色 的金锦。他们对金锦的喜爱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笔者原 以为金锦只用于皇室在重大场合穿的礼服上,谁知他们 真的将金锦当成普通布料来用,像床上用品等都是用的 金锦,真是“目之所至,皆有金锦”呐!元朝真的是个土 豪!当然,它在纹样方面还是有所贡献的,创造了许多串 花枝、云纹图案、寓意吉祥的图案,给后人制造了一个丰 富的图案库,给云锦的发展铺好了敦实的基础。由于蒙古 人不会治理国家,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灭亡了。
元朝灭亡之后,下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便是明朝了。 明朝的第一个主人,朱元璋,他少年时期经历过饥荒,深 知百姓的疾苦,所以他提出:“普天之下皆朕赤子”的理 念,承认了农民土地所有权,从根本上确定了农民和土地 的从属关系。在他的重视下,洪武年间,全国的农业生产 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他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 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如初植之木,不可摇其 根。”他要老百姓休养生息,专注农桑。立国之初就规定 农家每户必植桑两株,又设立了纹丝院,内织染所,外织 染所。内织染所是为皇室所服务,外织染所则是为官员等 服务,统治者重视纺织业,使得丝绸的产地不断地扩大, 当时南至福建,北至山西,都设有官营织造,但主要中心 则在江浙一带。
明代云锦吸收了元代的精华,最突出的成就便是妆 花。它底色习惯用明度低的颜色作底色,再用大面积的花 或者人物作为主体物,典型的灰背景,亮主体。如果主体 物是花,织匠就会用大面积的花来填满整幅锦缎的空间, 例如用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的方法填放。花的颜色也很 丰富,织匠掌握了“色晕”的手法,将颜色进行渐变,像 面积比较大的花朵,通常都会使用“三晕”来表现,比如 红色的花,那三晕的表现形式就是由暗红,浅红,白色组 成,颜色一旦有了层次感,那么整个缎面就会更丰富,体 积感也更强。色晕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是“正晕”,一 种是“反晕”,正晕就是外面的颜色浅,里面的颜色深, 反之则是反晕。正、反晕的运用,是根据画面需求来的, 如果画面当中需要补充一点反晕来增强效果,那么织匠们 也会织上去,达到画面的平衡。一般来说,正晕出现的概 率较多,反晕只是作为陪衬,除了特殊情况需要用到之 外,“反晕”就像个待字闺中的少女一样,是不能随意 出门的。如果用错了,那织匠们则将这种错误称为“海 绞”,因为它是具有破坏画面效果的。
“显妆”的要求和整体的色彩需要确定了色晕的使用 方法。[1]色晕也有其独特的口诀:两晕色:深、浅红,葵 黄、绿;玉白、蓝;古铜、紫;羽灰、蓝…… 三晕色: 水红、银红配大红;葵黄、广绿配石青;藕荷、青莲配紫 酱;玉石、古月配宝蓝;秋香、古铜配鼻烟;银灰、瓦灰 配鸽子灰;枣酱、葡灰配古铜;深、浅古铜配藏驼……妆 花的主要特色就是“挖花妆彩”,织造时不被规则所束 缚,强调自由。在花纹上讲究“逐花异色”,就是锦缎上 的花纹颜色多而主色调统一,这样才能达到色彩的平衡。 妆花是明朝早期被创造出来的织法,织匠们一开始先将妆 花织在缎面上,后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他们才将这种织法 织在纱、丝绸、丝绒上。因为匠人们对织法的不断创新, 才丰富了妆花的不同种类。
清朝,是云锦发展的巅峰了。清朝设立了内织染局、 江宁织造局以及苏州织造局,上至皇帝龙袍下至官员朝 服,都是在这三局内织造的,而江宁织造局为生产御用 锦缎的主力军。随着统治阶级对礼服的需求越来越大, 织匠的工艺也愈加成熟,也在改变管理制度,清朝前用 的是“散处民居”的经营方式,后觉得无法高度集中, 后改为“买丝招匠”的方法便于集中管理生产。匠人的身 份,是世袭的,正是因为统治者用这种强有力的手段来留 住这些匠人,才让清朝留有一支强大的织匠队伍。妆花在 清朝发展出了更多的品种,配色方案也更多,而且变得更 加奔放,在“逐花异色”等技巧上也有所提高,出现了更 多不同明度和纯度的颜色,以红色为例,出现了淮安红、 银红、桃红、粉红、靠红、肉红,黄色有嫩黄、丹黄、杏 黄、蛾黄等。 清朝等级管理森严,连色彩的使用规定都比其他朝 代多。一方面是为了明贵贱,另一方面也左右了百姓的思 想,表面上看是禁止百姓使用部分颜色,实际上是在用这 种方式来向百姓展现皇权的威严,告诫百姓勿逾越。在这 样一个朝代里,不同场合,云锦的主色调也不同,例如, 在皇帝进行祭祀的时候穿的衣服大部分偏冷色,在各种宴 会上穿的都偏向暖色。
二、云锦的色彩文化
古人对“天”,对大自然始终是秉持着高度的信仰和 敬畏的,所以便提出了:“夏以木德,尚青,商以金德, 尚白,周以火德,尚红,秦以水德,尚赤。”的思想。在 云锦的色彩文化上,我国一贯没有减少对暖色的喜爱,火 不仅是古人做饭必不可少的帮手,冬日里不可或缺的御寒 物资,也是读书时的照明工具,所以古人对火这种物质, 怀有深深的崇敬。 从我国的民间刺绣、宫殿建筑上可以看出,红、黄、 紫、绿等颜色成为我国装饰用色上的主要颜色。在不同的 环境中,云锦有时候也需要给自己进行“变装”来融入那 个大环境,像祭祀用的大殿、宴会用的场地,面对这些不 同的场合,云锦的配色是不一样的,织匠会根据不同的场 合织出不一样的锦缎来和它所处的环境相呼应。眼前的云 锦,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色彩,然后才是它的花纹。如果 眼前的色彩能让我们的眼睛感到舒适,那我们肯定会被它 吸引过去,再细细欣赏它的花纹,反之,一眼就让眼睛感 觉有些许不适,那我们肯定会走开,不再去欣赏它。云锦 里有句行话,叫:“远看颜色近看花”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
前面笔者也提到,元代的云锦大量使用了金、银(金 线、银线)这两种光泽色,这一习惯没有被摒弃,反而被 继承了下来,织匠们发现,金、银这两种富含高度光泽的 颜色能够加强云锦的装饰性,而且能够与任何颜色进行调 和,使缎面熠熠生辉,使主体物更加突出。不知道大家有 没有看过几种花,是用金色或白色来勾勒它的边缘,这两 种种手法俗称扁金绞边和大白相间。这两种方法的目的都 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
三、清朝云锦色彩的配色规律
以清朝初期和早期的龙袍为例,如图1、图2(图1为清 朝初期,图2为早期)可以看出清朝初期和早期的配色还是 很有特色的,不仅有冷暖之分,还有节奏韵律之感。图1很 明显就是暖色的黄,袍子上不仅画着对称的两条若隐若现 的龙,袍子上的云,大小有别、错落有致,用大量的红呼 应色调,又用明度较低的蓝色和绿色加以点缀,匠人们这 样做是有原因的,如果整条龙袍都是暖色调,从头到尾充 斥着红色、黄色、淡黄色等,会让人觉得很刺眼,冷暖要 合理搭配,才能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再来看图2,图2的黄色明显是偏绿色的黄,也就是偏 冷的黄色,因为主色调是偏冷的黄色,所以蓝、绿色的面 积较大,花纹中红色的占地面积少,主要起到一个点缀作 用。图2袍子下半部分的花纹面积比图1变得大了一些,不 仅如此,海浪的形象也有所改变,图1的海浪是一块海浪一 种颜色,线的痕迹并不明显,而图2的浪则用白色缴边,线 条感也更强。
再看看清中期(图3、图4)的龙袍,会发现,清朝中 期的构图更加清秀,色调也更加明确,有些龙袍确定了色 调之后就不再做更多鲜艳的点缀,反而做的是同色系的小 点缀,好像一下子换了风格,或许是换了织匠,有自己独 特的风格吧。还有一点,龙的形象越来越丰富,看图3、图 4,会发现龙袍上龙的形象有了改变,图4的龙多了白色的 勾边,眼睛和嘴巴有了更深入的塑造,基础色是黄色,在 这之上又多了一层红色,由此观之,龙袍的款式和颜色都 会受到匠人手艺的提高而改变。 清朝晚期的龙袍,配色不多,但是花纹却变得繁复, 冷暖对比强烈。但是海浪花纹的面积比以往变得更大,之 前海浪的花纹大概只占到龙袍的四分之一,到清晚期的时 候缺发展到三分之一。山的形象也从原来的尖锐,变到圆 润、魁梧。袖口的颜色也变得多了,之前袖口的底色大部 分都是黑色,清后期的底色却变成了其他颜色。对比海浪 的花纹,清早期的花纹显得平稳,中期变得汹涌澎湃,到 了后期又变得平缓许多。总结一下,清早期、初期的配色 鲜艳,冷暖协调得当。清中期注重构图,配色也更加大 胆,更加奔放,有色彩繁多的款式,也有色调统一,相同 色调的点缀。清后期开始吸收西式文化的织法,对比也很 强烈。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云锦文化的背景的分析,对云锦文化做 一个详细的了解,也对云锦的色彩规律、情感文化进行了 归纳,对于云锦色彩的配色规律也细细摸索了一些,匠人 们也像画家一样,第一步先确定色调,习惯性地降低云锦 的底色,用明度高、饱和度高的颜色来装饰主体物,再仔 细考虑冷暖两色的比例分布,主要为了一个目的:让整个 缎面达到协调的效果。云锦不仅仅是一匹美丽的锦缎,而 且成了皇家统治百姓的一种方式。这里也得到一些结论:
1.元代统治者利用包税制来保证自己奢靡的生活固然可 耻,但是他们使用金线的习惯被保留了下来,这也算是一 种创新,除此之外,元朝的手工艺人们还创造出了大量的 图案,为后世研究云锦留下了大量的图案基础。
2.帝王为 了留住能干的手工艺人使用了强硬的手段,虽然说这种手 段直接斩断了部分手工艺人转行的机会,同时也保证了织 造手艺的传承,这点还是值得认可的。
3.云锦文化要是想 要接着传承下去,需要更多的人付出时间和精力来潜心学 习,希望这样下去,这一门手艺才不会失传,云锦还能够 在世界上发光发亮!
参考文献:
[1]王剑强,吴捍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南京云锦[M].山 东友谊出版社,2013.11.1.
作者:董静文 杨刘玲 吕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