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中的科研论文评价
贾伟
比来科学网刘立博友让我有空引见一下国外高校退职称评定中是若何评价申请者的论文的。刚忙完一些事,周末坐下来写篇博文作个简单引见。
美国大学传授的晋升职称和终身教职(Promotion & Tenure)评审过程需要走一个严酷的法式,该法式按学校的相关由专业委员会(P & T Committee)来实施。前些年不断担任这一类评审委员会的,也为不少私立和公立大学当过外校评审人员(External Reviewer),在此从我的视角简单引见一点这方面的环境。
美国高校高度自立,各有各的,评审材料的格局要求、评审方式、目标八门五花,但根基的流程仍是大同小异的。评审重点都是三个方面:科研、讲授和办事。科研又分基金和文章两部门,在这里我们单说文章的评审。
起首,申请者须供给一份完整的、精确的申请材料(称为 Dossier,需要花一番心血拾掇),申请材料提交上来后由评审委员会或申请者地点系的系主任发给范畴内的专家(小同业,人数大致在5-15名摆布)进行同业评断(Peer Review),同业评断的看法也是按从科研、讲授、办事等方面展开来表述。在文章方面,评断人须照实评价申请者对科研范畴的贡献,在范畴内的地位和影响力。考语不克不及讲废话,要具体到某一项或几项工作,评价其优错误谬误和科学意义地点。在主要的人事评审如晋升正高或终身教职时,凡是会让评断人在看法函末尾写上一句:若是该申请者来你的单元,你本人能否同意授予他不异职称。若是这位评断人不愿写这句话,则意味着这份同业评断信的份量低了良多。
系里评审委员会在收到外审同业看法后,起头全面评审申请者的材料,评审看法出来后开会表决,表决看法汇总后把成果报学院院长,有的学校要先颠末一个中级评委(如医学部),有的无中级评委,间接报学校的大评委。
各校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在对文章的评审上,把握的标准根基分歧。这里我给大师举个例子,一看就很了然。
这名申请人处置天文学(Astronomy)研究,从非讲授系列(研究系列)副高申请正高,不申请终身职位(non-tenure)。申请者按要求在他的dossier里将每一篇文章按贡献标注了三个档次。
次要贡献 Major: I was heavily involved in all stages of the work;
主要贡献Significant: I contributed to the specific analysis, writing, and/or interpretation;
支撑性贡献 Support: I provided support for the article in analysis or data collection.
此外,他还按文章类型将论文分为:研究论文、、综述、漫谈论文和摘要。
他还把文章按颁发时间分为:上一次晋升前、上一次晋升后。
如许一分,就很清晰了。系里的P&T委员会对其文章作了一个总结,大意是:该申请人表77篇论文,一作有16篇,将一作论文在过去6年里的援用数作了统计。因为该申请人的职称属于手艺系列(相当于副研申请正研),委员会查阅了国际范畴内5名跟他工作性质相雷同的(正研究员)同业的论文颁发环境,跟他放在一路进行比力。我把最终评审看法略去,不引见了。
表 1. , 第一作者论文援用与国际同业比力
姓名 博士结业 结业院校 2008 09 10 11 12 13 total
年的是估量值(按其时10月份数据乘以 6/5).
表2. 论文总援用数比力
姓名 援用数 H因子
下面是我的几点申明:
从两个表中看出,该申请者的论文援用的统计数据并不超卓,国外有2-3个同业的论文援用率和H因子要远高于他,但P&T委员会做了的阐发:由于那2-3个同业地点的尝试室在多年前承担了大项目,他们地点的国度投巨资完成了(估量是射电千里镜一类的)大型科研实施,大大添加了这几个“同业”的数据采集速度和论文颁发数量。也就是说,在科研前提和根本实施相差比力悬殊的环境下,我们不克不及简单拿小我的产出来评价其科研程度!
再把意义反复一遍,这个案例的论文评审中,虽然统计数据做得很系统,但仅具有参考意义,评审过程中不特地强调论文颁发在什么、的影响因子(像国内风行的点数和点数的总和)等消息,更没把它们放大出来说事儿。
论文在评审中并不是独一的目标。在这个案例中,申请者的焦点工作是为千里镜项目供给数据处置上的支撑。具体问题具体阐发,P&T委员会在评价他的科研时,重点调查了两方面的消息:一是本单元处置相关研究的同事们对申请者数据处置程度的评价和工作质量的对劲度;二是外评的国际小同业对其手艺水安然平静科研贡献的看法。(用一句大白话来说,作为一个搞研究的科技团队中做环节手艺支撑的副研究员,其工作焦点是处理现实问题,确保数据质量和项目组其他人的成功!评审也是环绕着这个概念来进行的,至于他本人所发的文章几多和洽坏是第二位的。)
从文化上看,国外高校的这种同业评断和委员会评审都很是当真严谨,对于评审人员来说,这是一项“崇高”的工作,事关本人的职业操守和声誉,大师对材料的阅读和会商讲话都十分、隆重和当真,迄今我也没有碰到过打招待、找关系的事例。
两边比力下来,有一个感受是,国内高校评职称中呈现的良多问题是全方位的,从最后的新人聘请就起头出问题。院系在人才聘请和引进时的评审标准在分歧年份、分歧带领组织(还有分歧“打算”)下差别很大,统一职称下的人员程度参差不齐,给他们后面的升职法式带来无限的后患。而美国大学的传授聘请采用(与职称晋升)不异的评审法式和标准,将聘请(culty recruitment), 年度评审(annual review), 5年评审(five-year review), 职称晋升(promotion & tenure)等环节都接轨,构成一个完整的评断系统和学术评价的文化系统。
别的,我还发觉国内高校区别于国外高校的一个“亮点”是院系(特别是新建院系)缺乏一个庄重的学科成长打算,对于学术岗亭编制(culty lines)缺乏中持久规划和办理,良多中青年学者提职称失败是受“名额”所限,而跟本身程度凹凸无关,这是很但在现实中又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一些院系带领不懂方针办理,在编制上要么寅吃卯粮,要么黄泥萝卜吃一段擦一段,如许的搞法将良多青椒跟杯具放到了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