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相关问题日益凸显并且已经引发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关注。当前阶段,全面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深入研究,积极创设和不断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和提升监管力度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精准辨别和判断新媒体时代各类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而且能够对新时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绿色化、健康化可持续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鉴于此,作者在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以及传播特点进行系统化分析,并且提出创新化的高校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途径;传播特点;处置策略
引言
网络舆情从主体概念上来讲,通常指的是在一定社会范畴与空间内,围绕各类中介性、热点性社会事件的发生、进展以及变化,引发民众对于社会管理者以及公共问题所持有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不同意见以及价值观念。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堪称为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且广泛传播的,带有较大影响力的“热点”“焦点”问题抑或是能够展现出明确态度的言论、观点与意见,其影响力与受关注程度较高[1]。网络舆情在“互联网+”视域下也堪称为一种“虚拟社会”的产物。网络舆情通常都是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与推广过程中产生、发展与传递。作为我国网民中的一个重要群体,高校大学生不仅思想进步、视野开阔、学识较高,而且极为关注当前各类社会焦点新闻与热点现象,并且也会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以及各类新媒体社交平台发表自身对于各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观点与看法。某种程度上来讲,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网络舆情的一个关键且重要构成部分,直接会影响到社会网络舆情的整体产生及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当前阶段必须要认真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整体走势与传播特征,并且能够积极创设一个优质化、健康化、创新化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系统,能够针对各类突发性的网络舆情危机做好有效处置和正确引导。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途径
(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途径之网络论坛
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抑或是新媒体时代,网络论坛,也就是电子公告版(BBS)堪称为高校大学生最为喜爱与最为常见的表达意见、讨论交流、彼此沟通的一个主要平台和场所。高校的校园BBS在多年来形成了不断的创新发展与全面升级,其主要用户至今还是以在校大学生群体为主。在校园BBS论坛上,例如一些公共信息版面以及各类专题化、趣味化、生活化的讨论版面都是各类评论类信息内容的快速传播渠道和途径。从客观上分析不难发现,校园BBS自身具有诸多整体优势。例如,用户数量庞大、信息传播迅捷、使用操作方便以及人际交流互动性强等鲜明特色[2]。在当前微博、微信、QQ、钉钉等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新媒体时代,大多数高校学生还是较为习惯和青睐于运用BBS来获取当前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的新闻报道及动态评论,进而能够掌握与了解他人的观点、意见与看法,进行相应的话题讨论与沟通交流。
(二)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途径之社交软件
“互联网+”视域下,先进的、即时的、快捷的网络社交软件成为高校大学生最为喜爱使用的聊天工具和社交工具。高校大学生日常进行网络社交时,最为喜爱运用的就是微信、微博、钉钉、QQ、MSN等。此类社交软件使用简单、便捷,并且互动性、沟通性极强,能够充分展现出网上实时交流信息的主体优势[3]。伴随着此类社交软件与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升级、完善和扩容,在高校网络舆情方面的积极作用与重要价值也日益增强。
(三)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途径之新媒体传播平台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迅速崛起,例如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火山视频等短视频平台,以及今日头条、腾讯新闻APP等新闻APP的迅速发展,让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拥有了更多的途径与渠道。许多高校大学生在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过程中都会喜欢利用上述较为“碎片化”“个性化”“快餐化”的信息接收与浏览方式,并且各类新媒体传播平台也具有相关评论、留言、点赞与二次转发等功能,深受高校大学生的认可与喜爱。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途径更具迅速性与多样性
我国4G技术全面覆盖,5G时代大幕开启,移动网络终端的不断创新升级,以及微博、微信以及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让高校网络舆情得到迅速化、创新化、多样化发展。当前阶段,只要拥有一部4G、5G智能手机,每一个高校大学生都能够借助微信、微博、手机QQ以及各类短视频平台发布信息、分享信息、发表言论、转发新闻[4]。这种情况下,网络舆情能够“随时随地”发生,几乎不受任何约束与限制。与此同时,智能手机视域下,各类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必然具备极强的实时性与快捷性。高校大学生不仅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能够成为信息的转发者。这种全新发展态势必然让高校网络舆情发展变得更为迅速且多样。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更具深刻性与广泛性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一旦各类新闻突发事件、热点焦点新闻在高校的校园BBS以及高校大学生的微博、微信出现,必然会迅速聚集大量高校学生参与到信息的评论与交流沟通之中。大到国际、国内新闻与政治局势的讨论,小到当今社会趣味性、话题性新闻或者是校园内部的一些管理事件、校园逸事等,都能够获得高校大学生疯狂的跟帖回复以及持续转载、转发与评论。诸多舆情热点话题不仅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所谈论、交流、沟通的焦点,同时也会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聚会、休闲、娱乐的讨论主题。相关舆论风向也会在高校校园内部持续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甚至会逐渐扩散到整个社会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之中。
(三)高校网络舆情展现出较强
“群体极化”性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结果已经表明:人,一旦在一种匿名状态下极为容易摆脱自我角色关系的羁绊和束缚,让自身的个性化特点一览无余。针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网络舆情特点而言,经过各种实践已经逐渐证明,现如今,高校大学生中的“群体极化”性开始愈加突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许多“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团体会彼此之间积极交流、讨论与沟通。尤其是面对一些社会热点新闻和突发新闻,这些学生较为激进化甚至有失偏颇的观点会产生一定共鸣,结果变得在形式与思想上更加极端。这种极端性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上更为明显。此外,在校园BBS论坛上也有明显的汇集与扩散形式,导致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经常会处于一种不好管控与引导的尴尬局面。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处置网络舆情的创新策略与有效路径
(一)高校应创设优质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新媒体时代,高校想要创新化、精准化、科学化的处置与引导好网络舆情,首要任务是主动积极创设一个优质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当前阶段,积极创设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主体工作:首先,高校应当不断加强相应的机构建设质量与效率,能够创设一个专业化、多层次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6]。这一体系应当涵盖高校、高校各院系以及高校学生会的三级网络舆情管理主体机构。具体来讲,三级管理体系视域下,各个管理体系应当职责明确、分工清楚,能够多重视角、全方位、精准化的关注网络舆情信息,进而全面掌握网络舆情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各高校也应当与时俱进的构建一支涵盖网络新闻信息员、网络新闻发言人以及网络评论员等优秀人才在内的专业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做到网络舆情的管控有备无患、精准到位。其次,各高校应积极创设自身的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这一网络应当涵盖两种重点监测模式,日常监测模式与特殊时期监测模式。也应当有专业人员或者专职人员针对各类网络信息以及舆情进行收集监测,能够在第一时间充分掌握和了解网络舆情的方向、动态与趋势,并且做好精准的研判、解读与分析。与此同时,在高校展开舆情监测方面,必须要让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辅导员老师应当能够对高校学生的网络动态了如指掌,并且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大学生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的焦点话题与热点话题,进而有效控制校园舆情中一些不正确、不和谐的言论与观点,在源头上充分发挥出辅导员老师应展现出的主导性作用。
(二)高校应建立科学化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新媒体时代,高校想要做好网络舆情最佳处置与管控工作,还需要建立科学化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重在指引与疏导。当前阶段,高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多元化与难控度,导致许多高校“谈舆情色变”。结果导致一旦发现网络上较为敏感且有争议的信息与话题,部分高校往往采取一种“源头堵截”的“一刀切”策略,力图有效抑制其舆情的表达。显而易见,这种武断且片面的做法容易变得“适得其反”。不仅无法有效阻止网络舆情的扩散与蔓延,而且还会产生更多的负面信息甚至流言蜚语。鉴于此,高校需要不断增强“导”的主体理念,应当在尊重每一个大学生自身民主权利与个人人格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优质的交流、沟通、讨论平台,让大学生能够表达自身意见与观点,并且能够有效甄别和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实度与客观性。比如说,当前阶段,高校可以让校园论坛管理员以身作则,主动跟帖针对各种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对于一些观点不正确、思想较为消极甚至是低俗的言论,予以正面的引导与教育。举例说明,在论坛上以及各类校园媒体交流平台上一旦出现过激言论的帖文,作为论坛管理员必须要及时发帖进行正确的规劝或者较为严肃的警告。在当前某些焦点事件、热点话题的讨论持续一段时间之后,管理员也应当及时进行结贴,进而有效避免网络舆论的全面扩散和蔓延。
(三)高校应打造及时化的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除了上述两大创新策略与有效路径之外,新媒体时代,高校还应当重点打造一个及时化的舆情危机处置机制,进而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够有效预防和全面管控,一旦发生问题能够科学应对、快速反应。具体来讲,首先,当高校面临网络舆情危机之时,必须能够在第一时间创建舆情危机应急处置的专门工作小组。能够及时、详尽、多角度地了解网络舆情,将事件性质、背景、动态与走向牢牢掌控。与此同时,出台相应的应对措施与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到个人,进行有条不紊、不慌不乱的应对,最终将舆情发展能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之中。其次,高校应当针对各类网络舆情文集及时发布公告,进而确保各类信息与新闻能够透明且公开。在网络舆情危机产生之后,高校相关管理层以及负责人应当真诚主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够妥善做好澄清工作、辟谣工作以及相关解释说明工作。这项工作可以由高校网络新闻发言人完成,在面对各类不实新闻事件以及网络舆情危机时,能够将正确的、权威的、客观的新闻信息及时传递给高校学生,进而迅速消除误解、疑虑和困惑。最后,在妥善处置和有效解决各类舆情危机之后,高校舆情危机处置专门工作小组还需要对整个舆情的发生过程以及最终结果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总结、分析、研究、归档与整改,吸取经验教训,规避此类错误的再度发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创新化管控与引导工作“任重而道远”。各高校管理层以及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小组必须要认真思考、仔细探究,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对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积极寻找到更为合理化、科学化、有效化的处置方法、管控策略与引导手段。确保以一种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高校网络舆情行为,力争让高校网络舆情的防范与治理工作整体质量和水平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双.高校网络舆情的防范与治理[J].教育评论,2020(03):65-69.
[2]张彦,赵靓.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J].消费导刊,2010(04):157.
[3]陶建杰,李彤.校园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优势与实施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82-85.
[4]陈建华,张彤,张雪.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及应对策略[J].情报科学,2017,35(06):57-62.
[5]周丽梅.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研究[J].东南传播,2017(02):46-48.
[6]张明杰,李怡.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3):237-238.
作者:席瑛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