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研究
(一)传统美学下形成的古典舞体系
我国是诗的国度,在上古时期,舞蹈与诗歌、 音乐三者高度统一,而舞与乐更是不可分割, 因此,我国先哲往往将其一并论述。关于古典 舞,先秦思想家持有不同观点,其中一种观点 以孔子为代表,孔子认为舞蹈给人以审美享受, 能实现礼教作用,舞蹈起到正向积极作用。如 孔子在《论语·子路》提出“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另一种以老子、墨子、庄子为代表, 认为舞蹈使人丧失斗志,浪费人力物力,舞蹈 产生消极影响,如老子提出“五音令人耳聋”。 由此可知,古典舞具有两种价值即娱乐和礼仪。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典舞不仅保留了 娱乐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礼仪性, 古典舞不仅给人精神上的享受,而且给予正向 的思想引导,许多励志故事在古典舞中均有体 现。在传统美学的影响下,使得古典舞体系“发 乎情,止乎礼义”,古典舞不但彰显出精神美、 肢体美,更将雅正蕴含其中。
(二)传统美学下形成的古典舞审美内涵
首先,表现在意境上。意境主要存在于舞 蹈作品的境界当中,通过对具体物象进行升华, 使得舞蹈作品趋于空灵,舞蹈呈现出形象拟人 化、动作象征化、意象诗意化。古典舞应用意 境“虚”与“实”,使得舞蹈意象超越时空场景, 古典舞整体层面呈现出境生象外、虚实相生的 审美特征内涵。其次,表现在形神上。形神主 要存在于舞蹈人物形态层面,体现在舞蹈者性 格特征、思想情感,使得舞蹈者内在精神性得以展现,在古典舞“形”与“神”的关系中, 神代表韵味,支撑着形体的运动,产生内在的 韵律感和细腻质感,塑造出典型的舞蹈形象。 因此,在古典舞方面,通过挖掘古典舞形态特 征,呈现出“以神领形、形神兼备”的审美特 征。再次,表现在气韵上。气韵主要存在于动 作动势层次,古典舞具有独特的动作语汇,表 现这些动作是通过“气”来展现,调和气息完 成动作的连接变化、节奏变化。在“气”的引 领下,完成动作的姿态、节奏,利用气完成韵, 将情感注入到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气中有韵, 气韵生动”的审美内涵。
(三)传统美学下古典舞的艺术特征
首先,表现在含蓄美。我国古典美学理念讲 究“发乎情,止乎礼义”,崇尚温柔敦厚的诗教 传统,以和谐、中庸、仁礼为主要表现,因此, 我国古典舞也以此为特征,讲究表意的含蓄美。 在具体舞蹈表现上,手部动作的重视程度要明显 多于足部动作;关注舞蹈者内心的变化,而非仅 仅知识形体的变化;舞蹈以和谐为主导。古典舞 具有伦理型文化特征,含蓄婉约。其次,表现在 民族性。我国古典舞在以戏曲舞为基础的条件下, 还彰显民族性,其主要表现在基本舞蹈动作训练 方面:强调柔韧性和腰部训练,需要表演者有着 较高程度的柔韧性;古典舞受到文人气质的影响, 在舞蹈动作方面也极具诗性,运动节奏彰显出弹 性,如同诗歌诵读一样具有节奏性;讲究身法韵 律,关于在“提、沉、冲、靠”这些基本的舞蹈 动作元素方面,需要与呼吸相契合;在技巧方面, 以旋转为例,出现独具特色的“翻身”动作,吸 收中华武术精神的弹跳。最后,表现在尚“圆” 的美学思想。由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及“大团 圆”的民族心理,使得尚“圆”思想备受推崇, 中国古典舞蹈也受其影响,呈现出“曲折婉转、 闪转腾挪”的舞态。关于“圆”一方面表现在姿 态上,如双臂呈现出双向弯曲的形态,手臂线条 为弧形,形成圆润的曲线美。另外,舞者的手位 也呈现出弯曲状,如“剑指”“兰花指”,这些 曲线体现出古典舞婉转曲折的特色。以敦煌舞蹈 中“反弹琵琶”为例,其舞姿的曲线感表现在舞 蹈者身体的曲线、舞蹈者与手中所持琵琶共同构 成的曲线、舞蹈者所带配饰,卷曲飘逸的姿态彰 显出雍容华贵。另一方面,表现在动律中,古典 舞以“终点回归起点”为原则,彰显出“圆游之 韵”,如动律中的“云手”“大刀花”“风火轮”“摆 扣步”“摇步”,这些都是在“圆”的轨迹基础 上进行演变,使得舞蹈动作呈现出圆润柔和的特 点。
二、西方传统美学的传承研究
中西方美学方面,都强调整一、有序。如亚 里士多德提出美的事物具有比例得当这一特性, 道家强调审美对象之间的相互转化,中西方古代 美学均强调“和谐美”。因此,西方传统美学渗 入中国古典舞艺术美学思想的可行性,另外,中 西方美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相似 性,其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取向
我国古典美学讲究“美善相乐”,如刘勰在 《文心雕龙》中提出“唯务折衷”。西方传统美 学讲究“多用说”,如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 因此,两者在美学思想发展中出现了契合,均体 现出折中主义。两者在美学审美蕴涵方面均呈现 出和谐,表现为“中和之美”“调和之美”。如 在舞曲的伴奏音乐方面,中西方音乐虽然在基础 调式、调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出现了不同的 音乐风格,然而,却较少发生不和谐的音程关系。 例如,在我国古典音乐中由五个音级构成音程, 此音程为协和音程,古典音乐可以显现出庄重、 和谐的美感,西方古典音乐由七个音级构成音程, 虽然出现不和谐音程,增四度、减七度。然而, 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和谐音程构成音乐 旋律,由此可知,中西方在美学的审美观点均注 重“旋律流畅均衡、平和庄重等特点”。我国古 典美学和西方美学均体现出对于和谐的相似性追 求。因此,西方美学渗入我国古典舞艺术美学思 想具有一定可行性。
(二)人性表现
在中西文化史上,存在一段时期,中西文 化出现了共同点。这一时期存在于我国明清时 期,这段时期新的经济形势开始出现。随着市 民阶层的兴起,商人的出现,原有的政治秩序 出现受到挑战;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在 美学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心为本,其代表人物为李贽,倡导童心说,这一学说对传统的 “礼”发出挑战。李贽在《焚书》中提出“发 乎性情,由乎自然”,将乐器中的“琴”,从 禁欲的工具变为抒情手段,此时,艺术出现自觉。 在西方,这段时期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段 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对以神学为核心的传 统思想发出挑战,宗教禁欲主义受到严重挑战, 艺术的娱乐审美功能得以恢复。此时,理论家 将舞蹈艺术存在的理由总结为人们自身的审美 需要,主张恢复舞蹈的情感特质,例如,约·廷 克托里斯对天体和谐说进行猛烈抨击。此时, 西方美学家纷纷提出舞蹈艺术应该打动人们心 灵,唤起激情。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都开始 对人进行关注,注重人的感官欲望和审美需求。
三、美学传承的创新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受 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 一口号越来越被人们所倡导,本土文化越来越 受到重视。因此,在借鉴西方文化方面,需要 对西方舞蹈与中国古典舞蹈两者之间存在的关 系进行考量,不能仅仅是过去的拿来主义。在 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也不能是单纯的“民族主 义”,应该为“追根溯源、立足本土”,坚持 不懈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明确其存在的优 劣势,探索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进行文 化自身变革。
(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探寻本质美
一方面,由于中国古典舞在取材上,往往选 用文学作品以及历史典故,例如,张若虚的《春 江花月夜》、周敦颐《爱莲说》、鲁迅《孔乙己》 以及曹雪芹《红楼梦》,这些古典舞或是诗歌或 是文学作品。因此对于这些作品,要深入挖掘传 统文化特质,再现本土文化,在古典舞表现方面, 选用清新明朗的格调来表现宏大主题。另一方面, 关于中国古典舞,在选用乐曲、服饰、道具方面, 多采用古代特色的物品,通过此种方式显示出古 典舞所具有的特质。例如,古典舞《碧雨幽兰》, 舞蹈者在表演时采用油纸伞作为道具,将油纸伞 运用其中,表现出舞蹈的意境,又如《扇舞丹青》, 在表演舞蹈动作时,利用手中折扇当做毛笔,通 过舞动折扇展示书法作品或刚劲或柔韧的特点。 虽然中外文化由于背景、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可以依据中国古典舞蹈自身属性,明晰中 西文化的差异所在,基于传统文化特性对西方美 学进行借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既能彰显民族 特色,又能融合西方美学,从而凸显出时代文化 的舞蹈风格。
(二)力求精神与身体的统一
舞蹈作为“人体的艺术”,无限接近人类原 始行为,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人文精神,舞蹈艺术 切合其内涵。《毛诗序》中关于舞蹈提到,当言 语无法表达内在情感时,需要发生感叹,当感叹 不足以抒发内心愿望时,则需要歌唱来抒发,如 果歌唱无法表达时则需要“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此时,舞蹈不仅能够表现内心愿望,更 能表达情感。因此,在美学传承方面,舞蹈者进 行舞蹈表演时,需要对自身进行关注,同时也要 对作品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利用舞蹈加以展 现,而不能为了追求舞蹈的外在形式,选择高难 度的动作、华丽的舞台背景。舞蹈应作为舞者与 观众沟通的桥梁而存在,与人本精神同生共在, 因此在美学传承的创新方面,需要坚持人本精神, 注重舞蹈内涵传达。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艺术美学传承发展的 过程中,单单只对西方美学接受是不可行的,还 需要保留中国美学所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 点,同时也应看到西方美学所具有的完整体系的 优点,借鉴西方艺术美学的长处,因此,中国古 典舞在发展上需要保留其特色部分,同时也需要 融入西方美学所具有的优势,实现中国古典舞的 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艳 .中国舞蹈美学的问题域与发展趋势 [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4,(S2):130-133.
[2]谢晨彤,郑颖.中外舞蹈的共性与差异[J]. 体育风采 ,2013,(9):1.
[3]吕艺生 .舞蹈学导论 [M].上海 :上海音乐 出版社 ,2003.
作者:史 展
推荐阅读:舞蹈风格方面论文题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