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 富裕起来,同时对生活品质也有了一定的要 求,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文化作为 人们职业之外的社会性文化,主体是群众, 具有自我参与、自娱自乐、自我组织开发等 特点,这些特点让群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类型 相比,在创新方法、参与人员上更加自由。 本文以近年来受人们追捧的“国风”文化为 思路,通过分析当前群众文化舞蹈活动中所 存在的不足,将“国风”文化的优势与群众 文化舞蹈活动相结合,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助推群众文化舞蹈活动的发展,也为群众 文化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当前群众文化舞蹈活动存在的不 足
(一)参与者的年龄普遍偏大 从近几年部分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 上看,在人员参与上,中老年人的人数占了 活动的绝大部分,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则是因 为自身原本的专业才会积极参与,可专业人 员的参与并非是群众文化活动举办的初心。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根本上讲,还是因 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没有可以吸引年轻人 的地方,导致他们没办法对群众文化活动提 起兴趣。中老年参与者越来越多,对丰富中 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上讲并不是坏事, 但是如果造成年龄上的两极分化,对于发展 前景非常好的群众文化来讲也并非是好事。
(二)群众文化舞蹈活动形式老旧、单一, 缺乏创新 一直以来,群众文化在舞蹈活动中都是 最“接地气”的。它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 对参与人群、参与方式、参与地点,相比其 他文化活动都没有太明显的限制,这是群众 文化舞蹈活动的一大优势。可是长期以来, 同样的节目、同样的表演者、同样的程序, 总是在表演的地方搭上和上一次活动几乎一 样的舞台,每一次的活动都没什么变化,甚 至和上一次的活动一模一样。这样换汤不换 药的活动不但会让受众审美疲劳,还会让举 办者产生懒惰、糊弄的心理,渐渐地对原来 老旧的程序产生依赖,不再愿意动脑讨论出 新的活动方式,这样的工作方式对群众文化 活动的创新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三)群众文化舞蹈的表现力不够 群众文化舞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主要原因是舞蹈是一种不通过语言,只通过 肢体动作去表达舞者和创作人内心情感的艺 术,它可以很潇洒,可以很奔放,也可以很 悲伤。可是,从目前的群众文化舞蹈活动上看, 很多舞者由于并非是专业人员,缺乏一定的 基本功训练,往往对于舞蹈可以传递的情感 领会不到位。这样跳出的舞蹈就会变得内容 空洞,缺乏灵魂,导致群众文化舞蹈作品的 表现力不够,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群众文化舞 蹈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影响其长远发展。
二、“国风”文化的优势
对于群众文化舞蹈活动无法吸引年轻人、 缺乏创新和表现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只要 找到一种可以让青年人喜欢,还可以让中老 年人接受的文化方式,取其优点与群众文化 舞蹈的编排方式相结合,这样出来的作品可 以让大众接受,并且做到足够吸睛,让人印 象深刻。在近年来的流行文化中,有一种风 格广受年轻人追捧,如国风音乐舞蹈、国潮 服饰、国风类综艺节目等。不少国潮品牌逐 渐成为人们的心头好,并旋风式地席卷年轻 群体的市场。在新一代青年眼中,国潮国风 不再是老气、传统的符号,更是一种国际的 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甚至是自 我的表达。如果群众文化舞蹈活动可以与“国 风”文化相结合,取“国风”文化的优点加 以创新,一定会产生让人惊喜的效果。下面 笔者将分析“国风”文化的优势,探讨这种 新兴的潮流文化究竟为什么可以如此吸引当 代年轻人的目光,进而与群众文化舞蹈活动 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群众文化舞蹈方 式。
(一)“国风”文化的表现形态使人有 强烈的认同感 如今,文化软实力是表现一个国家是否 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青年一代的潜意识 里,我国国力强大,繁荣昌盛,可以让人们 尽情地享受生活,这些都归功于祖国的发展和强盛。“国风”文化正是我国富强的一种 表现。同样,“国风”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 加上现代潮流因素变形得来。从根本上讲, “国风”文化也是对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 化的认可和另一种现代化的表现,青年一代 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国风” 文化的一种接受和践行。所以,“国风”文 化在青年人群里有着很强的认同感。无论是 诗词大会或音乐、舞蹈等传统的艺术形式, 还是汉服圈等以兴趣为主的新兴圈层都得到 了青年一代的关注。当然,“国风”文化受 到广泛的关注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足够“潮”, 还是人们更加关心“国风”文化潮流背后的 历史底蕴。
(二)“国风”文化广受新时代青年人 欢迎 人的能动性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 之一。广大青年群体的深入参与为“国风” 文化潮流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 性发展提供了经久不息的动力源泉。纵观网 上的各种综艺节目,但凡是与“国风”文化 有关,且结合得十分优秀的作品都会上一次 热搜,成为大家口中难以忘记的经典。青年 对“国风”文化的语言评价与参与行为实际 上都在无形之中扩大了“国风”文化的宣传 力与影响力。青年群体的每一次点赞、转发、 评论都会吸引更多的同辈群体共同关注“国 风”文化、参与“国风”潮流,从而使“国风” 文化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具有更强大的影响 力。新时代青年不仅是“国风”文化的持续 关注者,更是“国风”潮流的深入参与者与 重要推动者。
三、群众文化舞蹈与“国风”文化的 创新组合方法
(一)群众文化舞蹈编排上加入“国风” 元素,带动前者发展
1. 音乐的选择影响舞蹈整体气势 想要将群众文化舞蹈与“国风”文化充 分结合,就要求组织文化活动的工作人员必 须了解什么是“国风”文化。可以通过上网 查找资料,寻找相关舞蹈作品的视频学习“国 风”,然后结合当前群众文化舞蹈活动的特 点加以变形、结合。 从音乐上,可以从原本清一色欢快喜庆 的曲调,变成以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为 背景音,选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乐器,如, 箫、唢呐、二胡等。但并不是说音乐要完全 由古典乐器演奏,而是要由现代曲调与中国 古典的乐器相结合,让人一听便知哪一段音 乐是中国独有的乐器演奏出来的,这样的调 子不但会让这个舞蹈产生一段高潮,也会带 动现场的气氛。比如,从开始整段音乐曲调 相对平淡,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跳着跳着 故事到了一个高潮的同时,背景音乐突然变 成一段由传统乐器演奏的部分,舞蹈动作配 合上音乐绝对会让受众产生惊喜,眼前一亮。 这样改编的音乐相比整段音乐都是由纯钢琴、 吉他演奏出来的曲调更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2. 舞台造型、动作编排与“国风”文化 的结合 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是分不开的。既然 音乐上我们做出了改变,在一段现代的音乐 中加入一段“国风”曲调,那么舞蹈的动作 编排上就要求编导将自己所了解的“国风” 文化加入进来。我国的文化底蕴丰富,这对 群众文化舞蹈活动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 优势。每年各地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都会准 备舞蹈大赛,为的就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 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健康的、和谐的社会环 境建设。同时,也希望给每一个热爱舞蹈、 享受舞蹈的爱好者一个可以互相交流、学习 的平台。近年来,每一次舞蹈大赛的准备、 进行和结束基本都十分圆满,可是,每年都 没有几个可以让人难忘的作品,每一次的编 排都是从舞蹈的整齐度和美观程度来判定是 否成功,这样的作品从开始到结束仅仅几分 钟的时间,而台下观众在整场比赛结束,甚 至下一个节目开始后便会忘记它。所以,笔 者认为,群众舞蹈作品也不能只是为了丰富 人民群众一时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能只是在 视觉上让人感受到美,还要从更深层的文化 上让人感受到作品内涵的深刻,舞蹈的编排 可以围绕一个典故、一个历史事件、一个文 化背景。如高山流水的知己难觅、庄周梦蝶 的怡然自乐、郑和下西洋的波澜壮阔、大唐 盛世的繁花似锦等。让作品带给大家的不仅 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还有另一层更加深刻的 寓意。
(二)积极引导宣传,激发青年一代对 群众文化舞蹈的兴趣 群众文化活动意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 精神文化生活,可是就目前群众文化的发展 来看,主要的参与者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利于它的丰富与发展, 无新鲜血液,创新少、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尝 试新的活动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让群众文 化舞蹈活动陷入死循环。所以,面对这样的 境况,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先行一步尝试改 变,要先有所改变才会吸引到更多的人。为 了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人,就必须用心编排出 优秀的“国风”作品,跟上时代的潮流,宣 传我国优秀的文化,将优秀的作品上传到新 媒体平台上,让更多的人看到,从而加大宣 传力度。在宣传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文案介绍 其特点,并展现文化馆具有文化培训等可以 吸引广大群众参与进来的能力,从而吸引更 多对群众文化感兴趣的人,广纳人才,进而 推动群众文化舞蹈活动的发展。
(三)发散思维,不拘泥于一种文化形 式 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想要将“国风” 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就要充分认识 “国风”文化,在舞蹈动作中,音乐和造型 可以与“国风”相结合,不能被“舞蹈”两 个字困住思维。 “舞蹈”有时候并不只是“舞蹈”。“国 风”文化中不但结合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还有一些地域文化,比如长衫折扇、墨镜火 锅、大碗茶等不同的元素。舞蹈的编排也可 以结合武术、美术、书法、下棋等具有文化 特色的动作,创造出新的、具有中国独特韵 味的舞蹈动作。在群众文化活动准备前期, 舞者可以自发选择不同的元素,以自由组合 的方式,形成人数不定的组合,在选题之后, 每个舞者都可以和队友和编导表达出自己对 这个元素的理解,集思广益,这样的方式可 以使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也不会限制思 维,还可以增强团队的交流,使彼此更加熟悉, 以便于日后编排舞蹈时交流更加顺畅,更加 默契。殊不知,也许就是某个人随意的一个 感叹,一个观点,就会成为一个新的创新点, 从而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四)加大对群众文化舞蹈的辅导力度 “因地制宜”,表示根据各地的具体情 况,制定适当的措施。就是说群众文化舞蹈 活动可以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区举办体现 当地文化特点、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这是 一直以来各地文化馆都采用的传统方式,长 久以来,每一次的群众文化舞蹈演出几乎都 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平时该地区独特的文化, 基本随处可见,这对群众来讲会造成一定程 度上的审美疲劳,无法再吸引更多人。这时, 我们可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反其道而行,不 再像原本那样编排,而是将其他地区的优秀 舞蹈文化借鉴过来,加大对群众文化舞蹈的 辅导工作,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带着自己 的文化来到其他地区相互学习、交流,在不 同的地方带着自己独特的节目来演出,并对 自身的文化进行科普,让受众产生新鲜感和 好奇心,进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当然,这一 创新方式应当循序渐进,舞蹈活动要以本地 区自身的文化宣传为主,将其他地区的舞蹈 文化特色展示夹在其中一场或两场中,通过 不断地尝试和调研,发现最受群众欢迎的新 节目,再加以创新推广。
四、结语
“国风”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中国传统文 化变形后的产物,它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化潮流相结合,变成一种新的、让 人广泛喜爱的文化。它的出现不仅表现出中 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和现代人的智慧,也使青 年一代对我们自身的文化更加热爱、更加自 信。而群众文化面临缺少创新的现状,所以, 我们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搭上“国风”文 化这班快速列车,通过让群众文化舞蹈活动 结合“国风”文化,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 年人对群众文化舞蹈产生兴趣,让它有更多 的表达方式,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进而 推动整个群众文化舞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春梅 . 探究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及辅 导方法 [J]. 参花 ( 上 ),2021(10):135-136.
[2] 李敏 . 探析创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 有效策略 [J]. 传媒论坛 ,2021,4(13):112-113.
[3] 龙晶睛 . 新时期文化馆群众舞蹈编排创作 策略 [J]. 中国文艺家 ,2021(06):189-190.
[4] 胡蔚 . 国风“出圈”彰显文化自信 [N]. 中 国旅游报 ,2021-06-22(003).
[5] 高爽 . 感受年轻人中刮起的“国风”[N]. 辽 宁日报 ,2021-06-25(009).
作者: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