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深入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原因,提出科学的治理与防控措施,以促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成因;防治措施
鄂尔多斯畜牧养殖规模较大,年产值在84亿元左右。近些年来,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民众超量施用化肥农药,随意丢弃畜牧养殖废物及生活废物,导致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剧。农业面源污染会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导致农业生产力严重削减,阻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农村饮用水环境也会遭到污染,对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1 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及成因
点源与面源是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点源污染的发现控制难度较大,一般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面源污染不但危害较为严重,还面临着较大的发现与治理难度。只有充分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成因,方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1.1 农药污染
近些年来,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为保证农作物种植效益,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区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这样农药中的有害成分将会向农业用地、农业用水中渗入,严重破坏到水生态环境,进而污染到农村饮用水源。相关研究表明,农药只有极低的利用率,对靶标作物产生作用的农药只占据施用农药总量10%~30%的比例,大部分农药于土壤、水体及大气环境中残留,随之污染到土壤、地表、地下水以及农产品[1]。
1.2 化肥污染
近些年来,农用化肥的形态逐渐丰富,但植物难以完全吸收任何一种形态的化肥,大部分化肥将会于土壤中残留。化肥中含有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物质,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到水体环境。部分农户缺乏科学的施肥观念,存在着过量施肥问题,将会形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影响到土地的耕作功能。
1.3 农膜污染
农膜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组成,具有广泛分布与较强隐蔽性,在极大程度上污染到农业生态环境。相较于常规栽培技术,农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如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减缓、耕层温度提高、抑制杂草生长等,十分适宜在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应用。目前,农膜覆盖栽培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部分基层农户为降低生产成本,采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劣质农膜,容易出现农膜破碎等问题,增加了农膜采拾回收难度。一些农户的农膜回收积极性不高,不注意回收田间残余农膜,长期存留于土壤中,导致土壤通透性、孔隙度以及含水量等受到严重影响。
1.4 畜禽养殖污染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粪尿等污物产生。如果养殖人员缺乏良好的环保意识,没有配置相应的处理设备与工艺技术,于养殖区域附近随意丢弃,将会向水体中进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情况的出现。通常情况下,可从这些方面分析畜禽养殖污染的来源:首先,养殖过程污染。部分养殖户没有认识到畜禽粪尿污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直接向附近区域直接排放废弃物与污水,在很大程度上污染到水质。其次,运输过程污染。一些人员在运输畜禽粪便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在降水、车辆颠簸等因素的作用下,将会于途中散落部分污物,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最后,归田利用污染。一些养殖户积极响应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在农田中施用畜禽粪肥,这样难以被农作物吸收的粪肥将会通过地表径流等向附近树体中流入[2]。
1.5 生活垃圾污染
在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随之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塑料袋等废弃物垃圾的产生量大幅度增长。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但就当前而言,部分农牧民依然随意丢弃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这样附近水体将容易遭到生活垃圾及废水的污染,降低水体质量。
2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自2019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域投入充足的资金资源,先后将农膜、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污等四个专项整治方案制定出来,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及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
2.1 强化防控
针对化学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鄂尔多斯市大力建设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将农作物病虫害通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工作同步推进下去,积极建设绿防基础设施,加大绿防技术推广力度,绿色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以2020年为例,全市共培育106个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服务面积达到2546.7km2,具有54%的覆盖率。共有2186.67km2农田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达到48%的覆盖率。现阶段,鄂尔多斯市的绿色防控示范区已经发展至8个,对周边666.67km2农田起到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与应用。
2.2 推广技术
针对农业生产中的肥药污染,鄂尔多斯市通过全面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有效降低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在农业施肥方面,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肥等一系列现代施肥技术,广泛应用高效复合肥、微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引导农牧民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显著降低了化肥的整体使用量。同时,引导农牧民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取代传统化学农药,高度重视植保机械的推广工作,目前已有1763台机动植保机械。全年农药使用量在929t左右,达到5%的降幅。
2.3 重复利用
为应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鄂尔多斯市深入落实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战略,先后对581个规模养殖场进行整改,顺利建设6个第三方处理中心。各规模养殖场积极建设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装备,装备配套率与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8.9%与95.4%。针对农田地膜污染问题,严格监管地膜生产销售过程,禁止市场中流通非标地膜。同时,引导广大农牧民积极回收废旧地膜,应用无膜浅埋滴灌等现代技术。目前,废旧地膜回收率已经达到80%左右,共有2806.7km2农田应用无膜浅埋滴灌技术,废旧地膜污染得到有效减轻。
2.4 重视治理
针对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问题,鄂尔多斯市制定出台了相应实施方案,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设立于农药经销店,同时加强回收待处置中心以及乡镇回收站建设工作,有效促进了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为避免农牧民随意丢弃农业废弃物,鄂尔多斯市完善建设回收处置体系,在发挥职能部门协调监督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基层网点,引入专业机构,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策略与路径
3.1 完善农业环境法律法规及农业面源治理管理政策
为促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得到高效防治,需对农业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同时,地方职能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将科学性、实用性的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制定出来。要细化实施方案的内容,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增加资金资源投入,深入建设农业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做好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工作,切实加强行政监督,促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3]。在具体实施中,要定期总结相关管理政策的运行情况,积极倾听民众的反馈意见,动态调整与修订管理政策内容,真正发挥政策的指导、监督与规范作用,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实现。
3.2 强化环境执法职责
通过长期持续监测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能够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变化趋势等进行全面准确地把握,进而制定科学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及治理措施,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平。就当前来讲,基层农业环境监测部门在资源设备方面还不够完善,缺乏足够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与新时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要求不相符合。面对这种情况,要提高重视程度,结合地区财政收入水平,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资金投入进行增加,将一系列现代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监测设备等引入进来,对农业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等进行完善,通过跟踪、监测各类污染物排放情况,促使农业面源污染变化趋势得到动态掌握。
3.3 深入宣传农业环保政策
充分重视宣传工作,向基层民众广泛宣传农业环保政策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促使基层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得到逐步提升,主动纠正错误的农业生产行为及生活行为。在具体实践中,职能部门需将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以及宣传册、讲座等宣传载体综合利用起来,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技术等进行广泛宣传,帮助农业生产者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的必要性,自觉、主动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同时,要引导基层民众明确自身职责,深入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当中,及时向主管部门举报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防治氛围[4]。
3.4 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物涉及到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粪便等多种类型,一些农业生产者沿用落后的生产观念与技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总量持续增长。针对这种情况,需坚持源头治理理念,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对先进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引导农户创新生产理念与技术模式,促使农业面源污染物产生量得到逐步减少。
3.4.1 优化农业施肥技术。当前,一些农户存在着错误的施肥观念,认为施肥量与农作物产量之间具有正比关系,一味地增加肥料施用量,没有将土壤条件以及农作物肥力需求纳入考虑范围,这样不但施肥效率严重降低,造成土壤污染问题,还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因此,要引导农户优化施肥理念,将农作物类型及养分吸收规律纳入考虑范围,对农作物各个生育期的需肥量进行科学估算,准确把握施肥时间、施肥量以及氮磷钾比例,促使氮磷流失率得到降低,肥料施用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要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引导农户控制化肥施用总量,抑制施肥环节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3.4.2 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化学农药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类型,因此,要引导农户利用高效、低毒农药替代以往的高残留农药,且将耕作措施、育种技术以及生物防治等多元化防治策略综合运用过来,构建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科学化、环保化地施用农药,这样不但农业病虫害问题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又能够抑制农药残留及污染问题。在具体实践中,要投入充足资金资源,深入建设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准确把握各类农作物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及发展趋势,帮助广大农户适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5]。同时,要大力培训广大农户的农药施用技术,引导其将农药施用安全间隔期要求严格贯彻下去,积极利用高效低毒农药及新型生物农药替代传统农药,减轻农药施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此外,重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工作,积极开展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又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4.3 回收利用农用地膜。近些年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有效提升了农作物产量。但由于部分农户采用不符合标准的劣质农膜,或缺乏足够的捡拾积极性,导致农田出现农膜污染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要利用多种措施深入宣传农膜污染危害,引导农户从正规渠道购买符合标准的优质农膜,避免农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破碎问题,降低农膜捡拾难度。要加大可降解农膜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逐步用可降解农膜替代常规农膜。同时,针对人工捡拾效率不高的问题,需将农膜回收方面的先进机械设备及技术引入进来,这样不但能够减轻农户的劳动强度,又可以改善农膜回收效果。此外,为激发广大农户回收农膜的热情,需进一步健全农膜回收利用体系,设置充足的农膜回收点,扶持培育农膜加工利用企业,制定针对性的奖励政策,以便提高农膜的回收利用率。
3.4.4 循环利用畜禽粪便。针对畜禽养殖所造成的农业污染问题,需对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粪污排放量进行控制,且探索应用循环利用技术,以便控制畜禽粪便污染,提高畜禽养殖效益。要鼓励广大农牧民构建生态农业模式,发酵处理畜禽粪便,以有机肥形式施用到农田当中,通过紧密结合农业与养殖业,抑制畜禽粪便污染。就当前来讲,大部分规模养殖场已配备完善的粪污处理设施,引进了相应的回收利用技术,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已得到良好控制。而基层小养殖户缺乏良好的环保意识,不愿意在畜禽粪便污染防治方面投入资金,存在着较大的监管难度。面对这种情况,要对地区非规模化散点养殖及污染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方案建立起来,鼓励养殖户主动应用生态养殖技术,依托物理手段、化学方法等无害化处理、回收利用畜禽粪污,促使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面源污染具有较为复杂的成因,存在着较大的防控难度,会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人员要深入分析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从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技术推广等多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促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得到高效控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友中.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1(21):170-171.
[2] 张钰靖.平和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0(19):135-137.
[3] 袁旭峰,张广才,鲍康阜.青阳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9(4):112-114.
[4] 马政,朱昆,马政华,等.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乡村科技,2021(11):111-112.
[5] 史新明,唐莉莉.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及防治措施[J].农机科技推广,2020(6):36-37.
作者:苏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