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电影业损失惨重。相反,短视频视听热浪掀起。短视频时代的崛起使全球电影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艺术与潮流之间产生的碰撞,使传统电影业深受短视频的启发,最终以互利共存的相对关系共同发展。本文就短视频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启发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短视频;传统电影产业;启发
艺术与潮流是相辅相成的两大元素,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二者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传统的电影元素是亘古不变的,包含语言、故事、结构、思想、角度、情绪以及镜头”,七大元素共同发挥作用构架出一部影视作品,使电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艺术性。但近几年来,短视频平台大规模涌现在大众视野内,它打破传统观念,追求标新立异,内容无所不包,不同年龄段用户在其中可找寻不同立足点。艺术本就是包罗万象的,无论是传统的电影业还是如今兴起的短视频行业,都饱含创作者对艺术独特的见解与思考。电影与短视频产生的矛盾,正对应了艺术与潮流之间的对抗。全球电影人被动接受了这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二者间擦出的火花,必将成为全球文化艺术史上一簇绚烂的烟花。
一、电影业的现状
从行业发展现状看,中国电影行业亏损严重,原定中国春节期间上映的七部贺岁档电影全部撤档。自2014年以来,中国电影业票房整体收入呈稳步上升趋势。而在2021年1月25日,中国电影票房仅收入181万元,相比2019年同期收入下降了约14.56亿元。
二、短视频的优势分析
从150分钟到5分钟的跨越,是电影向传统视频的过渡演变;从5分钟到15秒钟的跨越,却标志着整个短视频时代的崛起。传统视频时代向短视频时代的进步,使短视频视听内容逐步进入大众生活当中。短视频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兴起走红,是存在一定优势的,这是短视频自身特点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首先,这是一种“接地气”式文化教育输出。无论是电影还是短视频,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意义。而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文化输出媒介,如今被广泛运用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课堂教育、生活教育中。在不同的教育领域,都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成果。相比电影,短视频采取更“接地气”的教育方式。创作者利用更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对短视频进行内容创作,不同类型的用户在大数据匹配下,得到符合各自层次的知识储备积累,达到创作者文化教育目的。其次,“导演”的平民化存在赋予了短视频天然的优越性和便捷性。导演作为整个剧组的统筹人物,需要兼顾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它必定凝聚了整个剧组的心血与导演的个人思维。而短视频的幕后制作团队却与电影剧组的构成大相径庭。在短视频时代,平台鼓励人人都是创作者,正因如此,短视频的创作机能也相对简单。后台实现自动化剪辑、配音、配乐等后期制作工序,使用户初步成为创作者。短视频平台再推出关注点赞的方式,使创作者获得粉丝量,增加曝光率,从而获得流量赚取利润。短视频去除了电影中复杂繁琐的创作过程,保留了电影最初的创作意义与最终的创作目的,使得人人都能在短视频时代成为导演,人人都能从短视频平台获利。再次,鼓励个性化发展是短视频兴盛的关键。
对创作者而言,创意就是制胜关键,是生存根本。一切文化载体都要以创意创新为输出前提。短视频的前期视听内容策划,首先要考虑到其自身独创性(原创性)。所谓独创性,就是要做到独立完成思考以及创作。短视频作品的独创性受著作权法所保护,要求创作者追求原创与个性发展,坚决反对不注明出处的抄袭现象。我国目前对作品独创性还未有规范性的评判标准,却也明确指出:“作品须独立完成且必须具有创作者个性”。最后,嵌入式广告植入为短视频提供了商业血脉和内驱力。在短视频时代,广告被嵌入到创作者的作品当中,广告的无形植入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广告,产生消费心理,至此完成观众到消费者的角色过渡。在互联网时代,观众拥有选择性收看广告的权利,因此广告的内容将成为收视率的关键。短视频作品强调个性发展,广告内容同样追求创意性,二者进行深度融合,将迎来全新的短视频广告风口。
三、短视频的负面影响
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仍处于实验阶段。其存在的合理性使短视频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尽管如此,短视频在实验阶段仍暴露出许多有待商讨的弊端性表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构成矛盾。短视频作为当下主流文化传播载体,用户与创作者需正视其弊端,认识其所存在的复杂性。
第一,开辟了低质文化传播通道。目前,短视频平台内容门槛较低成为严重问题。平台将主动权和话语权下放到广大用户的手中,给予每个用户更大的创作自由,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生产任何内容。然而权力的下放却表现出大量短视频内容单纯以博人眼球,增加点赞量、粉丝量为目的的现象,忽视了根本教育意义与创新思想,使大量低质文化找到了传播通道与传播途径,对监管者提出挑战。部分低质短视频对应亚文化传播,内容大都偏向“非主流”“非普适”“非大众”文化,且以第一条获得流量的短视频为起点,而后掀起模仿热潮,直至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由于短视频后台监管机制的监管失责,这些低俗低质文化在互联网时代飞速传播,给短视频用户带来了不好的使用体验与连锁性危害。
第二,作为一种“新型精神鸦片”,用户依赖性强。“抖音”作为短视频时代的标榜app,自2016年9月正式开启以来,发展了大量忠实用户,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4亿。用户黏度高,体验感舒适,使用户产生心理与行为方面对短视频的双重依赖。心理依赖与行为依赖相互影响,让用户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被动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这种消极的依赖感属于互联网时代特有的新型精神鸦片。这种精神鸦片渗透用户内心,在潜移默化下赢得用户高信任、高喜爱,严重影响用户社会行为发展,最终造成社会危害。
第三,侵犯电影版权和观众知情权,给电影上座率带来严重影响。新媒体时代的短视频,特别是众多的预告片,虽然为电影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平台,但是也增加了“剧透”的风险,从而失去新鲜感和神秘感。同时,也存在部分电影选择在短视频平台进行过度营销的情况,电影在宣传阶段用力过度是典型的失败营销,既浪费了媒体资源又对电影自身口碑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短视频的文化启发
虽然短视频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无可否认,短视频之所以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在今天发展,必然是优势影响远大于劣势影响所产生的最终结果。而如上文所述,在疫情背景下,电影产业在今日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既然传统电影产业无法避开短视频蓬勃发展的冲击,就需要将短视频合理对待、理性利用,以期获得新的灵感和动能,为主流文化提供创新型启发,在互利共存的相对关系中谋求发展进步。
第一,让短视频为广大青年导演创造均等机会。
在短视频时代崛起的今天,大量优秀影视导演尝试加入短视频平台,抓住时代机遇。影视导演与短视频创作者有所不同,影视导演拥有更多的电影专业素养及技能,在短视频制作过程中,影视导演会更专注于电影视听语言方面的表达,短视频作品在影视导演的手中提高了质量,上升了层次。青年导演在短视频平台会更大胆地加入导演个人思维,找准自身定位,进而输出优质精品,如青年导演金赫的短视频账号“我有一个朋友”。短视频平台以“树洞”形式作为拍摄内容的创作者不为少数,但金赫导演的作品不同,具体体现在演员选择、情节发展、内容呈现、场景布置、文案搭配等多方面。金赫导演的短视频作品中从未出现过当下亚文化带来的“网红脸”演员,所有演员都有自身的记忆点且在表演方面表现出强亲和力,使观众在故事中更有代入感。其次,金赫导演在短视频的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很鲜明的个人思维与情感,表现在作品中演员夸张的肢体动作上,配合文案,使整体的内容呈现非但不突兀,并且耐人寻味。金赫导演的短视频作品在场景的选择以及灯光的布置上也做到精益求精,观众虽只能通过手机移动端观看视频内容,金赫导演的作品中的大场景,如汹涌的海浪、幽静的山林等鸟瞰式全景拍摄方式,都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短视频观感。仅以金赫导演为例,大量优秀青年导演选择在短视频平台进行“试水”。各国青年导演与知名导演相比,拥有更活跃的思维,更大胆的思想同时束缚感更低,在短视频平台更容易找准对自身的定位。青年影视导演加入短视频平台是挑战也是机会。
第二,让短视频成为电影营销的核心手段。
当今电影市场,除电影制作环节外,电影的宣发环节起到了重要作用。电影的宣传与发行直接影响了电影最终的票房收入。因此,后期团队对电影预告片的重视程度在近年来逐步增加。传统的电影营销方式选择在报纸杂志或影院内投放宣传海报,这种营销方式局限性强,很难引起观众共鸣,最终造成资源浪费。直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才使电影营销方式得以拓宽。此时的营销内容更关注受众需求,趣味性与创意性的营销内容,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受到青睐。短视频作为其中一种新媒体形式,为电影营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利用其“短、快”的自身特点,选取影片中的精华片段着重剪辑播放,在大数据筛选下,精确定位兴趣用户,做到一站式宣传营销。
第三,用短视频细化电影情节。
演绎类短视频作品在各年龄段用户间都备受欢迎,原因在于短视频由于其竖屏场景的局限性,更注重视频内容本身,更考验演员演技与故事情节发展。因此,短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定向观众以获取流量红利。传统电影摆脱了移动端竖屏场景及时长的束缚,对画面布置上拥有更大的操纵空间,这使得传统电影制作更注重画面所带来的空间感和震撼感,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龙骨”,也就是电影的情节发展。过分追求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失去思考,成为被动接收方。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在放映过程中,会与观众产生默契,观众在主动吸取信息与被动接收信息间交替转变状态,在故事情节架构中,领悟导演思维,在影片结束后,有所收获。互联网时代,思想是打开万千大门的钥匙,想要用一部电影留住观众,就需要向优秀演绎类短视频细致的情节架构学习,使电影作品的画面布置与故事情节达到互联互通的平衡,观众因此得到视觉娱乐性与思想内涵性的双重满足。
第四,合理定位受众。
短视频作品之所以使用户产生严重的心理依赖以及行为依赖,与短视频平台幕后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团队有密切的关系。平台对用户的性别、年龄、工作、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精准定位及分配,使用户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产生心理满足感进而形成依赖感。而传统电影恰恰缺少了对受众观众的调研。电影作品前期,剧本撰写对应编剧的写作特点,后期导演的二次创作又融入新的思想,观众在整个电影创作与制作环节,完全成为旁观者,因此在电影的放映环节,会损失掉相当一大部分观众。而短视频创造者在进行作品创作阶段,就会对自己的作品类型作品定位,当作品输出时,短视频平台会对创作者账号类型进行二次定位,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下,将短视频作品优先推荐给受众用户进行观看,从而达到用户与创作者的双向满足,这也正是传统电影作品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所严重欠缺的重要环节。对电影观众进行统计分析,定位观众关注点才能打开一部优秀电影作品的受众面,减少观众流失与票房损失。
第五,让短视频成为演员遴选的主要途径之一。
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带来一个时代的新名词“网红”,可以理解为网络红人。这一类红人在短视频平台中,享有绝对资源,既是平台受益者,也是平台的创作者。亚文化下的“网红”往往带有贬义性,非主流文化在这一类创作者中盛行传播。在平台的严格审核中,传播主流文化的“网红”才占主导地位。“网红”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职业,可以对其进行纵向分类。各大类型“网红”之所以受到不同用户的喜爱,与其自身性格特点有关。用户在短视频作品中,被这一类创作者代入,产生沉浸感。短视频“网红”大多出身普通人,凭借各自特长优势,在平台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才得以做出成绩,因此,“网红”并不会给用户造成高高在上的错觉感,加之在平台机制作用下,用户与“网红”可进行沟通交流,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感,使用户乐于接受短视频“网红”文化。而传统电影在演员的遴选阶段,导演更倾向于选用知名度较高的明星演员或毕业于专业院校的表演生作为影片主角。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很难与演员产生共鸣,难以代入情绪。受短视频“网红”文化影响,传统电影导演可以尝试在普通群体中,寻找影片试图塑造的典型人物,增加演员的亲和力,完成观众从明星崇拜到自我映射的形式过渡。
综上所述,自乔治·梅里爱将电影立为一门独立艺术以来,传统电影行业经历了数百年的探索与考验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短视频平台在未来大规模发展是迅速且必然的。但传统电影行业发展并不会因此就停滞不前,更不会在短视频平台的推动下,短时间内产生质量飞跃。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为传统电影行业打开了一个新思路,二者在未来发展中,必将达到平衡,电影行业在疫情结束后,还将迎来新一轮的影视“春天”。
参考文献:
[1]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
[2]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年中国电影院数量、票房收入及竞争格局分析[EB/OL].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2002/836126.html,2020-2-21/2020-10-7.
[3]雷静.短视频独创性认定的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20:78.
[4]尹鸿.面对亚文化:客观看待,积极转化[J].人民周刊,2018,(09):66-68.
[5]储文韬.短视频行业用户内容生产专业化(PUGC)模式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6):38-42.
[6]中国新闻网.抖音发布2019数据报告[EB/OL].http://www.chinanews.com/business/2020/01-06/9052163.shtml,2020-01-06.
作者:徐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