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心已经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特征的分析,从凸显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教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事故特征;教学优化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重点已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过渡到了以安全为基准的高效运营管理阶段,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截至2019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40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0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6736.2km[1]。在巨大的城市常住人口基数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也在急速增长[2]。从专业发展的需求来看,与轨道交通运营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根据文献[3]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解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教育教学应该满足专业性通才教育和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两个层次的要求,才能适应新时代、新趋势下新工科的发展要求。本文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特征的分析,从四个方面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把课程思政、夯实理论、学以致用切实融入教学中,培养适应新时代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1课程特点及教学难点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紧紧围绕人员、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环境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是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生产活动,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通过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来确保人员、资产和工作安全的过程。该课程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1课程内容覆盖面广 交叉性强
该课程内容涉及轨道交通设施设备、各类安全保障系统、各类危险源,还涵盖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评价和应急管理等内容,具有覆盖面广、交叉性强的特点。例如,作为城市轨道运营安全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人的行为是最难控制的因素,深入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对于理解和认识建设以人为本的运营安全管理体系很有帮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还涉及众多功能互补的安全保障硬件和软件系统,虽然不要求管理人员从原理上熟知每一种硬件或软件系统的技术细节,但至少应该了解这些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点。课程内容上的多样性和交叉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1.2涉及法律法规多 层次性强
该课程内容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从国家层面到地方、部门的规章、规范等,可以分为国家法律、标准规范、行政法规、部门规范和地方性规章五个层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等。这些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往往容易感觉枯燥,尤其是还要把这些较为枯燥的法律条文联系起来,更导致其成为本课程的一个难点。
1.3理论性较弱 应用性较强
该课程应用性较强,重在发现、分析和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专业内容上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课程涉及的绝大部分理论和方法均是借鉴其他学科领域发展起来的。例如,常用的事故致因理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瑟利模型、能量转移理论和两类危险源理论等。这些理论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提出来的,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层次分析法作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的经典方法,最早应用于社会服务领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难点。
1.4事故案例分析多 重点不够突出
事故案例分析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将理论联系实践十分关键。尤其是通过对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可以串联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把相对抽象的课程内容具体化。从课堂教学的表现来看,在教师分析不同的事故案例时,学生往往展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也更容易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然而,从教学效果来看,如何通过事故案例分析,有效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使其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事故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教师不能与学生在事故案例分析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很可能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特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运营安全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从国外的事故特征来看,文献[4]和文献[5]统计了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1903—2010年比较严重的70余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其中意外、电气和机械三类原因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事故比例超过70%,而人为原因导致的事故后果最严重、伤亡人数也最多。从国内事故特征来看,文献[6]和文献[7]统计了中国大陆地区35个城市2007—2018年,共计1911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其中电气、机械等技术原因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事故比例超过80%,而人为原因导致的事故后果最严重,造成重伤人数超过300人,死亡人数超过30人。从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的特征分析来看,人为、电气和机械原因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重点,人为事故造成的危害大,电气和机械事故发生的频率高。如何针对事故案例进行深入、多维度的分析,尽可能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课程内容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切实契合新工科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
3基于事故类型特征的教育教学改进
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的特点分析,从凸显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教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3.1凸显课程思政
从专业特点来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决定了必须将课程思政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根据课程特点,建立思政教育元素与具体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如表1所示。
3.2优化教学内容
3.2.1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两个基础理论是事故致因理论和安全生产管理原理。前者是分析事故原因的重要手段,后者是制订相关管理措施的依据。针对事故致因理论,已有的方法包括十几种,但并不是每种方法都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的分析,针对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的侧重点不同。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发生原因的能力,找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措施。3.2.2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主要是把法律法规融入事故预防、应急管理和事故分析之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所有工作环节都是有法可依的。按照事故发生所处的阶段,概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五个层次的法律法规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基础,是发现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价、应急管理和安全事故分析的依据。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就是把不同层次的法律条文和标准规范的具体要求,在具体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3.2.3强化事故案例分析。事故案例分析主要是应用理论方法分析轨道交通运营事故,从而找出引发事故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或方案。通过事故案例的探讨使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夯实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的目的。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最多的因素是技术因素(设施或设备故障),造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严重结果的因素是人为因素。因此,对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分析,应该是事故案例分析的重点。在事故致因分析理论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瑟利模型、安德森模型等。应用不同的理论模型分析同一个事故案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模型的应用方法。
3.3丰富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资源主要是针对教师备课过程,教师在平时应关注新闻报道、统计分析报告、文献资料等。注重把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政策难点、舆论焦点问题融入事故案例分析中。同时,关注“互联网+”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安全管理,还与网络信息安全息息相关,尤其是随着轨道交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总的来说,丰富教学资源不仅要在深度上下足功夫,还要在广度上充实课程内容。
3.4优化教学效果评价
优化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强化学习过程考核,弱化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原有的学习效果考核形式较为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一定程度上参考平时上课表现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前期突击学习,学习效果不佳。优化教学效果评价一方面要弱化期末考试成绩,另一方面要丰富学习过程的考核内容,可以考虑把部分课程内容项目化,把课程内容融入项目中,以项目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到地铁车站调研,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撰写调研报告,最终以项目汇报评审的形式计算成绩。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本文基于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特征的分析,从凸显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案例中,融入社会焦点、政策难点和舆论热点等问题。学生展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期末考试结果表明,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作者:刘钊 洪磊 贾萌 王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