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职称论文

论新媒材在水墨画创新中的重要性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时间:所属栏目:综合职称论文

  

摘 要:水墨画的发展离不开笔墨的创新,笔墨成为当代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元素。近代以来,在西方美学思想、艺术理论和绘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艺术家逐渐认识到笔墨的重要性,于是借助新的艺术媒介寻求新的出路和发展方向。介入式水墨在这时期应运而生,直接介入式水墨增强了“落笔倏作变相”的表现效果,间接介入式水墨把绘画的“不似之似”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媒材的介入彰显了水墨画继承和发展中的时代性,启示了中国水墨画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媒材 介入式水墨 水墨创新

论新媒材在水墨画创新中的重要性

贡布里希认为,身处于多元文化语境中,人们难以分清什么 是持久的成就,什么是短暂的时尚[1]。笔墨创新中容易产生一些 引人注目的行为,打破传统笔墨形式的窠臼并运用新媒材紧跟 时代创新,是中国水墨画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水墨画创新与传统笔墨形式

宗白华曾言:“传统的包袱过于沉重,艺术的脚步就像在泥 潭里跋涉,艰难而痛苦,艰难是在前进,痛苦是在变化中发展。”[2] 中国绘画正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 展。水墨画要创新必然绕不开对笔墨的讨论,20世纪末,吴冠中 发表的《笔墨等于零》和张仃发表的《守住中国画的底线》掀起了 国画界对笔墨的大论战[3]。以吴冠中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笔墨就 是材料、工具和手法;而以张仃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笔墨是中 国绘画的本体,是中国绘画的底线。张仃认为,所有的艺术门类 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局限性并不是坏事,艺术的局限性就是艺 术的个性,而笔墨就是中国画的局限性,也是中国画的个性[4]。

水墨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笔墨,传统笔墨在当代水墨画创新中 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传统笔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 容方面,传统的笔墨已经难以满足当代绘画的需求。传统笔墨 是艺术家对早期绘画作品内在结构和技法的理解,是对前人绘 画经验的总结。在形式方面,传统笔墨的继承使绘画在技法上 出现程式化趋势,甚至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八大山人、石 涛、陈洪绶等艺术家的作品在绘画技法大总结时期脱颖而出,是 因为他们汲取传统并不断创新,打破了中国笔墨垂垂老矣、形势 岌岌可危的局面。 水墨画要创新,传统笔墨就被放在风口浪尖的位置。中国 笔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展现了自身向前发展的可能性,进 而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下,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介入新媒材的 过程中,笔墨划清了自身与他者的区别,从而展示了中国水墨绘 画的魅力。

二、笔墨创新与水墨画的发展

现当代绘画材料改变了传统笔墨的性质,新媒材的运用使 笔墨材料更加丰富和多样。水墨画创作要想创新,就必须突破 传统图式和题材的局限,在解决这些局限性的过程中,传统笔墨 的性质和表达形式也会随之改变。西方美学思想、艺术理论和 绘画技法的传入使中国绘画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找到了新的思 路和方向,创新势在必行。 新的社会环境要求艺术在内容上革新,在绘画题材和绘画 思想上创新,在水墨表现上与时俱进。近代以来的艺术家积极 探寻创新方式,鲁虹的《现代水墨二十年》收集了许多在技法、形 式和内容上做出革新的作品,这些绘画作品都是现当代艺术家 对当下社会的主动表现[5]。时代需要新艺术,水墨画随之发展。 水墨画跟随时代发展离不开笔墨的创新发展,正如傅抱石在一 封信中提到:时代变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6]。笔墨创新 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时代赋予了水墨画新的表现内容和文化 内涵。

时代要求传统笔墨画不仅要在内容上创新,而且要在形式 上创新。水墨画形式创新应结合新时代的艺术思想和技法并运 用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借鉴西方艺术的形式, 其目的不是中国绘画的西化,而是将传统的笔墨形式与西方的 现代派手法融为一体,发展出新的艺术形式。“现代水墨之父”刘 国松创造性地运用笔墨材料,用西方现代绘画的方式营造肌理 效果,使水墨画在形式上得到发展和创新。他在 1983年 2月北 京举办的个展中,以重现肌理、追求抽象水墨表现水墨画,对当 时的水墨画创作造成了巨大冲击。他认为中国绘画的笔墨就是 点、线、面和色的关系,而各类皴法就是不同的肌理[7]。这是在求 取传统笔墨的新生命,是笔墨在形式上的创新。 中国水墨画一直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在一定程度 上带动着笔墨创新。水墨画发展中的艺术意境需求也会推动笔 墨的发展。宗白华认为,笔墨不仅是绘画和书法的工具或材料,而且是一种艺术境界。宗白华赋予笔墨足够高的地位,指出笔 墨创新和水墨画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不可割裂。

三、水墨画创新与新媒材的关系

水墨画创新离不开新媒材的介入,无论是艺术媒材还是非 艺术媒材,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水墨的性质,并赋予水 墨新的审美感受。新媒材介入水墨可分为直接介入式和间接介 入式,其中:直接介入式是把新的艺术媒材与传统笔墨融合,水 墨在绘画之前性质就已改变;间接介入式是在已有的传统笔墨 基础上介入新的绘画材料,水墨在绘画完成之后改变其原有的 特性。

直接介入式是在熔铸了艺术家审美意象和审美意识的基础 上进行艺术传达的。郑燮《题画》中记载:“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8]艺术家观察到审美意象并产生了艺术构 思,从而有了艺术传达活动,这就是“定则”。但艺术家在艺术传 达的过程中,笔墨落在纸上产生的附加趣味则超出了“法外”,使 “落笔倏作变相”。直接介入式水墨正是提高了“落笔倏作变相” 的几率,丰富了“法外”的意趣。

非艺术媒材被运用在绘画中,丰 富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近代以来,高剑父、林风眠、徐悲鸿 等艺术家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高剑父发展了居廉的写 实画风,借鉴日本等国家的绘画技法,在透视和立体方面有重大 突破,丰富了中国画的表达方式;林风眠开创了水墨结合水粉、 水墨结合油彩、重彩画等绘画技法,丰富了中国绘画表现形式; 徐悲鸿把西方的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绘画,改变了中国绘画的传 统样式。 间接介入式水墨将沈颢《画麈》中提到的“似而不似,不似而 似”信奉到底,把“不似之似”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9]。艺术 家以传统的笔墨传达生命的激情,把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和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10]贯彻到底,以此调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 的“法外”效果,发掘新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间接介入式水 墨是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探索笔墨的 张力,是在偶然与必然之间表达艺术思想。尤其是近代西方美 学思想传入中国之后,艺术的自律性开始瓦解,行动画派、偶然 艺术等也在中国画坛出现。笔墨不仅仅是表达内容的工具,还 是独立的美的展现工具。间接介入式水墨是 20世纪之后中国艺 术寻求自律性的表现,是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与地区文化具有 共时性的重要体现。

无论是直接介入式还是间接介入式的新媒材,都是对水墨 性质的改变。新媒材的介入使水墨画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有了更 多空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中国水墨画发展的规律。 四、新媒材在水墨画的继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水墨画的继承不是对传统笔墨样式的简单复制。首先,从 笔墨的物质角度看,笔墨是中国绘画特有的材料工具,具有独立 而特殊的审美价值,新媒介的运用赋予了水墨画新的审美体 验。其次,从笔墨运用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方法、技巧和与其他事 物的联系看,笔墨是既定的一系列技法规范,具有独特的性质, 新媒材的运用是在继承旧的技法规范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技法规 范,丰富了水墨画的内容。最后,笔墨可以营造出特定的艺术意 境,并且展示出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笔墨的新媒材是 时代赋予水墨画的特性。

水墨画的继承发展应具有时代性,笔墨呈现出的程式也应 该具有自由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及的“自由美”最为纯 粹,艺术是具有“自由感”的艺术活动,是一种现实中的审美体 验,是对实践自由理念的完美呈现,水墨画发展亦然[11]。新媒材 的融入扩大了艺术家对艺术技巧的定义,使中国水墨画在现代 性的语境中,要求艺术家在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 的同时,又必须建立广阔的跨文化视视野。 在艺术作品可以大量复制的时代,艺术的创新显得弥足珍 贵。正如本雅明的观点:现代人有权要求艺术品展现现实中的 这种非机械方面[12]。新时代应该有新的审美标准,这种新标准 应符合当代的时代精神和大众的审美需求,新媒材的发展正是 从水墨画的新审美标准建立开始的。 结语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即使传统笔墨材料难以适应当代艺术 的需求,也不会出现苏东坡说的“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 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尽矣”这样 “尽矣”的现象。当代艺术家积极探寻新媒材在水墨画创新中的 重要性,给予了水墨画新的发展方向。21世纪,中国艺术家的艺 术发展之路是传统与创新并举,是在保持中国绘画民族性的基 础上展现时代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 社,2014.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江渝.中国画笔墨材料的美学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7.

[4]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J].艺术品鉴,2018(10):185.

[5]鲁虹.现代水墨二十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6]傅抱石.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从江苏省中国画展览会谈起 [J].美术,1959(1):6-7.

[7]范景中.重新回到传统[J].国画家,1999(4):2-5. [8](清)郑夑.郑板桥全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9]邓乔彬.沈颢《画麈》析论[J].苏州大学学报,2001(1):88-92. [1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1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 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作者:叶正凤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