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发展至今仍然有许多优化与改进之处。为了更好地提升水稻产率、保护环境、提升绿色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能力,本文提出根据土壤特点与现实需要选育水稻幼苗、科学选择与施用肥料、优化水稻生长环境、利用生物防治实现绿色化无公害目标的栽培策略。
关键词:水稻;绿色水稻;无公害;高产栽培
我国农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广栽培无公害的绿色水稻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不同的地方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不同,基础设施设备配备不同,栽培方法也不同,因此,探索研究具有普适与宏观指导意义的水稻栽培技术十分重要。而栽培后的养护也包含了许多科学原理,需要劳动者掌握一定的方法。在坚持培育技术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栽培过程中各种易被忽视的环节进行探索,尽可能做到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更高的产量,实现水稻栽培不仅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应用绿色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意义
水稻的增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生活负担、增加农村人口人均收入,是惠及所有人民、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绿色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还提升了水稻质量。在提倡可持续发展与“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绿色环保理念的环境下,无公害水稻更加受消费者欢迎,即市场需求较高,容易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绿色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1优质水稻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选择的过程不是只关注其他地区已经成功的种植案例,而且要分析自身种植地的水土、气候特点。如有些地方的自然环境中客观存在着较多的害虫,那么就要首要考虑水稻品种是否能够抵御虫害,或者提前做好喷洒农药除虫的规划和准备,当然也需要考虑由于额外需要的农药而产生的生产种植成本对于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而在气候条件不佳或者水土条件欠缺的地区,首要考虑水稻的种植周期以及施肥养护的因素,同抵御虫害的水稻品种选择一个道理,要提前做好成本的控制和后续工作的准备与安排。气候条件的稳定性也是水稻收成情况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气候多变、环境较为不稳定的地域,就要选择对外界地域能力相对较强的水稻品种。总而言之,在其他地方适宜的水稻品种不能不加选择和分析地直接引入本地种植,要对于该品种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试验后再引进种植。
2.2种植地选择
在水稻种植前要做好田地环境的准备工作。从整地角度来说,土壤条件要合格、富水,并且方便施肥与除草等日常养护工作。而不同季节也要根据生长需求进行土地的翻整,选择适宜水稻生长的土壤深度,并根据本地有经验的种植者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翻整、软化土壤,使土壤更适宜水稻的生长。更需要选择已经验证高效的肥料,在初次种植之前进行预先施肥,保证肥沃的土壤环境,为水稻的种植做好准备。而在种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稻间的间距,这决定了水稻能否高产以及在生长过程之中能否有效地避免虫害的发生。具体来说,水稻种植间距过宽,则其营养富集的群体优势被浪费了,不利于生长旺盛,而如果种植过于密集,则滋生虫害的危险系数增加,更加不利于收成。
2.3 维持可持续发展和水稻的无公害性
片面追求高产而滥用肥料与农药,使得水稻的无公害性受到威胁,导致周围环境的污染。农业水稻种植产生的废水经由河水排放并进入生态的水循环之中,不仅使得有害物质的侵害范围扩大,更加导致随水循环在整个自然界流转的农药有害物质最终富集到人类体内,最终受害的仍然是人类。因此,实现水稻种植的无公害栽培必须优先考虑其种植过程对于自然生态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种植者能力可及的范围内,在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将农药对自然界及人类本身的危害降到最低。
3 绿色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策略
3.1 根据土壤特点与现实
需要选育水稻幼苗水稻田最终产量、水稻质量以及种植者的经济收益直接取决于水稻幼苗是否能够适应土壤、摄取营养成分与光合作用、满足种植者对于水稻的个性化需要。首先,要充分考虑幼苗的整体质量,可以根据其长度、根与茎的状态、粗细来判断幼苗是否具有生长的潜力以及对抗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特别是生命活力是否足够;其次,关注幼苗发展趋势,要选取根系发达,可以高效且广泛地从土壤中摄取营养物质的水稻幼苗进行种植;最后,要留心幼苗的叶片颜色、质感状态,幼苗是否已经遭遇虫害以及其光合作用的能力,种植者可以据此评估幼苗生长的潜力。以上3个方面都是在对水稻的种植无特殊个性化要求时所需要坚持的方法原则,如果由于种植地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原因需要水稻幼苗具备某些特殊特性时,要合理进行取舍,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3.2肥料的选择与施用
水稻施肥不是施用的肥料肥力越高就越好,肥料的选择要视水稻的品种以及土壤的状态而定。即便是同一地区,相邻区域的土壤状态与肥力都有差别。肥料的施用更需要考虑水稻对水分的吸收情况,否则即便投入了优质肥料,但是没有被水稻吸收,或者在气温等客观条件不适宜时进行施肥,也无法达到肥料应有的效果,还造成资源浪费。此外,不同的水稻品种其需要的肥料也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其对于不同的营养元素的需要不同,在选择肥料时不要只局限于特定的品牌,而要以肥料的实际肥力是否是水稻迫切需要作为选择标准,不盲目、不滥用。最后,关于复合肥的使用,一般是在生长早期发挥效用,当然根据实际的水稻生长状态,氮磷钾肥、复合肥、有机肥等的施用都可适应性地调整,不能过于一板一眼、墨守成规。
3.3优化水稻的生长环境
水稻本身的品种以及其生长的环境是决定水稻总产量以及质量的重要因素,水稻的品种要根据种植地的客观条件选择,客观自然环境也可以为了更加贴合适宜水稻生长的需要,提前做出适应性调整。首先,水稻对于土壤要求较高,经过多轮耕种、肥力枯竭的土壤显然无法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可能造成培育的水稻营养不良,即便是亩产量较高的水稻失去了土地肥力的支撑供给也会枯竭萎缩。因此,我们对于土壤要留存一定的肥力,并且要注意保护该块土地不受除草剂或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建立相对洁净独立的土壤环境。还要松土,保证土壤的松软以及提高土壤小颗粒之间空气的成分,或者说氧气在土壤中的含量,为水稻的呼吸作用创设有利的环境,当然土壤的酸碱性等也要提前进行控制。倘若种植地的天然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种植的需要,那么就需要人工创造对水稻有利的环境,可以添加农家肥料与草木灰,并在若干天后进行松土,去除田地中无用的其他植物或石块等,再次将土壤处理平整均匀。获得人工配置的肥力充足的适宜水稻生长的土壤。
3.4 生物防治实现绿色化无公害
对于水稻田中可能出现的虫害,利用农药防治的观念已经广泛地为人民所接受,然而化学农药成分不一定安全,且种植者缺乏对农药的深入了解,无法精准地评估虫害进行情况或者选择合适剂量有效预防虫害,很容易为了追求产量而滥用、误用农药。而达到一定浓度剂量的农药不仅杀灭了虫害,还污染了水稻本身,甚至会污染周围环境,且农药中有害成分的清除需要长时间自然界“消化”,有些化学物质还会随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到人体内,对人类生存不利。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化学防治虫害,即农药的使用频率,引入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防治,即改变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平衡,通过天敌的引入等手段减少或直接消灭其中一种生物。
作者:莫幼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