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建筑技术主要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论为核心的新型技术,其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同时和大自然和谐共生,能够与生态环境系统有效协调。 绿色建筑技术之下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已成必然的趋势,绿色建筑技术能更好地处理建筑发展造成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成为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本文重点分析绿色建筑技术推行中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建筑构造、场地环境等方面着手,制定出适宜的改造策略,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策略
1城市老旧小区基本特征
老旧小区的改造应遵循绿色建筑技术的方向指引,对推动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还可适当地降低建筑能耗,确保老旧小区稳定改造。城市老旧小区的小户型较多,房屋的实际居住面积较小,伴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步增加,人均居住面积随之减少,相对拥挤的情况日渐增多。很多单位住房多是将厨房以及厕所等作为公共区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家用电器的数量随之增加,用电负荷增大,原有线路无法承受,给排水能力也略显不足[1-2]。房屋表面的老化问题明显,门窗损坏程度严重,防寒隔热效果不够理想,隔温能力极差。采光率较低,通风性能差,房屋内部相对潮湿。楼层间的隔音效果不好,对于居住的老人和小孩影响较大。
2绿色建筑技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现状
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通过绿色建筑技术,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更好地优化改造的效果[3]。绿色建筑技术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全面地分析诸多学者及专家的研究,正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当前绿色建筑技术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情况来看,绿色建筑技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并未全面地分析老旧小区的地域以及气候特点,通常是直接选用了同一种绿色建筑技术,以至于实际建成的效果不够理想,直接影响到老旧小区的改造情况。城市老旧小区的改造属于系统性的工程,应通过科学的调研与总结,在老旧小区建筑和绿色等不同的方面体现出优势之处,使得老旧小区的改造成果更加的理想[4]。
3绿色建筑技术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价值
绿色建筑技术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具有十足优势,合理地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实现环境生态效益目标。
3.1文化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绿色建筑技术的优势逐步显现。尤其是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运用科学的方式,确保旧建筑得到有效的翻新,同时又能体现出绿色环保的特色。通过将绿色建筑技术与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结合起来,融入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实现了对当地文化的发扬[5]。
3.2经济价值
老旧小区属于城市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时间的推移之下逐步老化,若未能得到有效的改造,势必影响到正常的使用,甚至还会造成巨大的损失[6]。需要积极关注老旧小区改造中运用到的技术手段,促使老旧小区改造时可以灵活使用先进技术,确保经济价值充分的体现。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是运用了建筑原有结构,通过适当地利用好绿色建筑技术,完成对老旧小区的翻新,免除了拆迁与新建的费用。科学运用绿色建筑技术,适当节省成本的同时,又能达到理想的环保和绿化成效,缩减了相应的建设周期,方便业主们短时间内居住。
3.3环境生态效益
环境生态效益目标的实现是当代城市建设的初衷,需要关注老旧小区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采取一切合理的手段改造老旧小区,使其得到科学的处置,保证为城市化进程增添新的色彩。城市老旧小区占用了一定的城市空间,若是未能对其进行科学的改造,势必对城市整体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这将占据到总体污染的较大比例,也会消耗更多的能量。通过科学使用绿色建筑技术,能够及时地进行有效的翻新,同时还能通过简化的施工过程,使得改造的效果更加明显,保证了绿色环保的目的顺利实现,达成既定的生态效益目标。
4绿色建筑技术
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思路绿色建筑技术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价值十分明显,除了人文层面的价值外,还有着生态环境效益层面的作用,因此需要积极地关注绿色建筑技术的实际利用趋势。在使用相关的技术时,应重视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实际需要,利用好科学合理的途径,保证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效果更尽如人意。
4.1外墙保温改造思路
外墙保温改造属于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运用绿色建筑技术的时候,需要积极地结合城市环境和气候特点展开合理的分析,依照城市基本情况进行综合改造,依据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践经验,在外墙中选择科学的材料,确保绿色建筑顺势打造[7]。外墙保温系统和基层墙体间的粘结应该符合下述要求:岩棉板与基层墙体的联合应该使用粘锚结合的方案,岩棉板和基层粘结面积率应该在70%以上,高度在20m之下建筑锚栓数量需要大于8个/m2,20m~60m间的建筑锚栓数量应该在10个/m2以上,若是靠近墙面阳角的部位,则应该逐步的增多。岩棉板以及轻质墙体粘锚的时候,需要依照建筑风压值核算锚栓的基本数量。任何面积在0.1m2之上的单块板均应该设置上相应的锚栓。建筑外墙需依照两层间距设置出宽度不超出岩棉板厚度的耐腐蚀金属托架,还需合理地使用镀锌锚栓加以固定。抹面层则应该重视双层网的有效利用,锚栓需要压住地层玻纤网,施工前期,还应该重视可靠的界面处理细节。
4.2屋顶绿化改造思路
屋顶能耗占据建筑总能耗7%~8%,因此合理地控制屋顶能耗具有深远的意义。屋面绿化可以通过种植的方式加以实现,运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蒸腾的特性,使得屋顶热量被反射,以此降低屋顶下的实际温度。土壤吸水饱和之后,往往会形成相应的憎水膜,由此起到阻水的效果,因此可以将屋顶保温层加以替代,实现夏季隔热,冬季保温的目的。屋顶绿化改造中,最为重要的是原建筑结构承载力、屋顶防水以及排水的处理[8]。
4.2.1屋面荷载
屋面荷载通常指的是屋顶单位面积实际承受的重量,其对于建筑物的安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衡量屋面园林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屋面花园的设计,应将重量较大的部分如树木、假山石等放置于承重结构之上,此外,还需考虑种植土,应选择人工配置的新型基质及腐殖土等,按照具体的需求,结合适当的比例和材料制成混合介质。依照不同植物实际需要的种植土层深度,利用结构低坡及种植池等台阶式种植,使得植物合理的生存并将荷载加以分散。棚架则可以选用塑料材质的管子或者是竹管,完成有效的设计,以便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
4.2.2防水、排水与过滤层
(1)防水。在防水处理中,应该重视平屋顶绿化改造前进行重新的防水处理,为确保屋面的实际荷载科学地降低,则应该注重新型防水材料的适当利用。屋面绿化排水系统不可设置相应的排水管道,可以优先选择防水层种植池的方案,种植池的具体排水口以及屋面排水口应该适当地结合到一起。处理的手段能够让屋面整体防水层更好地进行施工管理,妥善地解决实际的问题。屋顶进行绿化之前,应做好蓄水试验,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确定了试验成果达标之后,才落实后续的施工安排。
(2)排水。如果是设置于土层之下的排水层,应该格外重视一些细节之处:首先,保证排水层符合基本的蓄水量指标,以此可以让植物更好地通过毛细管的作用将水分加以吸收;其次,排水层的蓄水量不可过大,以免屋顶植物的根系产生明显的腐烂问题。排水层及蓄水层合理地利用粒径在15~20的陶粒进行铺设,厚度通常为80mm,内铺穿孔排水管,科学的应用至屋面绿化层含水量的调节之中[9]。
(3)过滤层。植物生长层以及相应的排水层功能往往会呈现出一定时间段的混合状态,也就是在屋顶绿化完成之后,这种混合的趋势十分明显,这样的情况之下,二者无法有效地分开,所以需要在植物生长层及排水层上科学地设置上过滤层。过滤层一般是通过玻璃纤维布制作而成,适当地阻止了生长层中微粒进入至排水层内,确保排水层更加地顺畅,玻璃纤维布的实际渗透性能优良,可以让蓄水层规避影响,保证植物根系的水分更加充足。
5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明确了老旧小区的基本特征,积极落实绿色建筑技术改造老旧小区势在必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应该转变以往的思路和观念,灵活运用现代化绿色建筑技术,让老旧小区得到有效的改善,满足当前诸多人口的居住需求,同时提升人们的居住质量,让城市环境越来越好。绿色建筑技术的灵活使用,使得老旧小区改造效果明显,本文中提出的思路可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苏,黄嫣然.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创造美好现代生活——专访重庆市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丁勇教授[J].重庆建筑,2021,20(4):62-63.
[2]数字科技赋能绿色建筑,共同缔造健康人居环境——首届全国绿色建筑数字科技与健康人居环境营造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J].建设科技,2020(20):7-8.
[3]王薇,夏斯涵,胡春.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实验教学平台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5):62-67.
[4]李建华,刘阳,郑欢欢.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邯郸市丛台区老旧小区为例[J].建筑节能,2020,48(10):122-128.
[5]黄松华.绿色建筑技术的资源与环境维度考量——评《基于资源与环境综合效益的绿色建筑技术评价》[J].环境工程,2020,38(10):248.
[6]闫静静,祝捷,沈晶晶,刘宇,程嗣闲.绿色建筑技术在科研类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以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J].建设科技,2020(18):113-116.
[7]谢腾飞.安置房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以漳州市西湖生态园片区(上坂)棚户区改造项目为例[J].福建建设科技,2020(5):76-79.
[8]李丽萍.资源环境综合效益下绿色建筑技术评价方法研究——评《基于资源与环境综合效益的绿色建筑技术评价》[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20(9):97.
[9]穆宏刚,卓昱伯,袁静.论BIM工具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评《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施工新方法研究》[J].材料保护,2020,53(8):171-172.
作者:李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