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职称论文范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探索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时间:所属栏目:职称论文范文

  

【摘要】以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阐述新文科背景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然向度,并指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然问题,建议从加强德育教育统合、推动课程体系耦合、强化师资队伍整合和促进组织跨界聚合等方面实现审计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

【关键词】新文科;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探索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探索

一、引言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召开了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1]。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主题报告中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四大使命”,即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优秀的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2]。新文科建设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应然向度与新文科建设的使命不谋而合、逻辑一致。一方面,新文科建设中,应加强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审计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这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以及审计体制改革和审计技术现代化要求,从构建中国特色审计话语体系、强化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等维度为审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随着审计“全覆盖”的深入推进,审计范围逐渐拓展,审计环境更为复杂,审计方法日益智能。基于新文科建设的现实背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如何主动应变革新,精准回应新时代审计现实需求,以更好地培养国家经济安全监督卫士,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必须回答的重要命题。

本文试就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然向度进行分析,探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实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新指向,以期为新文科背景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然向度

1.突出思政性,落实立德树人。高校承担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历史重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随着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但坚持“德育为先”则始终如一[3]。立德树人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价值取向,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新文科”的问题。新文科背景下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就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着重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审计专业人才未来主要面向经济监督领域,更要注重从政治素养、家国情怀、法治精神、公正客观、勤勉奉献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审计精神。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思政引领,筑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突出审计文化教育,厚植学生审计精神,大力推进审计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有机嵌合,强化价值引领,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效度,大力培养审计专业学生奉献致公的家国情怀。

2.突出交叉性,推动知识交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智能感知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飞速嵌入社会各行各业,社会发展越来越强调知识融合、知识整合,然而,知识生产系统却显得反应迟缓。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认为,“正规教育系统变化缓慢,目前的状态与其过去200多年间的情况依然非常相似,教育系统还是为了满足一个多世纪之前的生产需求而设计的”[4]。长期以来,我国文科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知识构建目标独立,互鉴交融较少,逐渐暴露回应现实不够、知识再生产不足和学术原创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新文科建设中,要大力推进文文交融、文理交叉和文工互鉴,嵌入现代信息技术,摒弃“小专业”思维,树立“跨学科”观念,推动各学科彼此协同创新。“全覆盖”审计时代,审计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传统审计范畴。要强化审计跨学科人才培养观念,让学生融通文、理、工、法等多学科知识,兼具审计专业、所服务的行业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三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增强职业适应力,以此胜任各行业、各领域的审计工作。要优化审计跨学科教学科研体制,加快推动审计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努力构建审计学术共同体。要加快审计专业(或联合会计专业)升格为一级学科进程,以便为融通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信息技术等各领域知识排除现实障碍,实现构建大审计跨学科平台目标,从而满足审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3.突出实践性,培养安全卫士。不同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现象,注定脱离不了特定的制度和文化。我国的人文科学所传授的知识大多根植于西方经济社会的土壤,特别是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财经管理类专业对西方学术依赖性较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本土现象已然无法通过现有文科知识进行有效解读。中国的文科发展应有中国特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西方理论的吸收与借鉴上,在文科发展过程中要体现中国特色,发展中国学派[5]。审计是政治产物,是国家治理的工具,不论其身在何处,其本性不会改变[6]。由此,从广泛意义而言,无论是政府审计、社会审计抑或是内部审计,都服务于整个社会经济监督,均是国家治理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尤其是政府审计方向)将投身国家社会经济监督实践,服务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因此,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要扎根中国大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积极回应经济监督领域的现实需求,要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切实锻炼学生大数据应用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审计专业人才实践素养,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

4.突出智能化,强化技术赋能。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解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个体对社会的思考认识、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深刻转变。2019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嵌入,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式也在逐步丰富。新文科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将实现交融赋能,提供了全天候学习条件,带来了更宽广的研究视角,为鼓励学生跨学科思考带来了极大便利。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人文社科数据抓取、清洗、可视化和价值变现,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大数据为标志的数据密集时代的到来,为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全新的数据处理技术[7]。

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融入社会发展各个角落,为审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审计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受制于专业审计工作人员的数量规模、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难以实现审计全覆盖。通过大数据技术赋能,能够从多维度分析审计问题,挖掘审计对象之间的隐蔽联系,实现跨领域、跨层级、跨系统的数据关联分析,不断印证审计人员的判断。因此,大数据审计不仅是信息、数字、网络、智能相关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一种审计理念[8]。

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实然问题

1.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

(1)价值引领功能虚化。在实际教学中,部分专业课程没有充分挖掘课程背后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结合生硬,价值引领意识和思政教育能力不足[9],导致价值引领功能效度不足。另外,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对专业课中的核心价值观有了一定的感官认知,也难以真正有效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审计专业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教师着重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在客观上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反复做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课程设计上,思政课程与审计专业课程缺乏互联互通、嵌入融合。

(2)审计文化教育淡化。审计文化是“对审计事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审计信念、审计态度和审计价值观”[10]。长期以来,审计专业学生习惯“算小账”,导致功利化倾向明显,在职场中突出表现为职业担当精神不足,家国情怀不浓厚,服务国家战略、维护经济安全的意识不强。审计文化教育淡化,主要是由于审计专业教师着重传授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而忽视审计文化的传承和注入,不注重培养学生吃苦精神、涵养奉献致公情怀。

(3)审计精神培养弱化。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和以权谋私等现象的出现,表面原因是审计流程执行不严密,深层次原因则是审计职业道德滑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不是通过强制的规定来执行,而是通过内心信念来自觉地要求自己[11]。究其原因,当前高校审计专业“考证”氛围浓厚,人才培养过程中默认以考取ACCA(英国注册会计师)、IAEP(内部审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高价值目标,审计精神培养相关内容未深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课程体系改造不充分。

(1)审计课程思政契合度不高。实际教学中,审计课程思政“孤岛”现象普遍,审计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充分。根据相关问卷调查,在被问及“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点契合”是否恰到好处时,68.96%的学生表示否定[12]。一方面,很多教师潜意识认为专业课是自己职责范围,而思政教育属于“超纲”教学范围,认识上存在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审计专业课程思政仍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太多先例可以借鉴,导致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较为欠缺,不善于寻找审计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2)审计跨专业课程交融不足。长期以来,审计学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理论课程为主[13],审计专业教师偏向传授会计、财务和工商管理等微中观知识,不重视审计学与社会学、政治学、逻辑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其他文理科专业的交叉互鉴,致使审计人才培养口径偏窄、知识能力结构单一。这是由于传统审计专业长期主要面向注册会计师等社会审计领域,且部分高校推动审计专业跨学科课程建设动能不足。

(3)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审计专业课程不够。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智能审计应用场景将越来越广泛,智能技术使得审计流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14]。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理念和知识嵌入审计专业教学显得尤为不足,易变为单纯的软件操作教学课程,导致学生审计信息技术能力薄弱、综合素养不高、发展后劲不足,无法满足国家对经济监督类、国家治理类等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理念转变不到位和信息技术掌握不充分,都是导致审计专业课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的原因。

3.师资队伍建设待加强。

(1)教师学科背景单一。审计“全覆盖”时代,审计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审计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大数据审计思维,并掌握审计信息技术方法。但实际上,现阶段高等院校审计师资的专业背景大多以会计、审计为主[15],具有较高的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素养,但跨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审计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够。

(2)实践性教师占比不高。审计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对教师审计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目前绝大多数审计专业教师是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审计实践经验严重不足。教师审计实践性课程组织力度偏弱,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理论的传授及教育的覆盖面,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16]。长此以往,审计相关课程讲授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人才梯队建设不足。一般而言,占高校教师总数20%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及其梯队对高校的贡献占所有教师贡献的80%,他们对高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7]。当前,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等方向人才梯队建设效果不明显,业界引领性人才培养不足,骨干教师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对具有较强学术潜力和较高学术贡献度的青年教师的引进不够,各层次人才在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4.产教融合机制不完善。(1)理念认识不到位。部分高校对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推动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一般是在完成审计专业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再腾出精力考虑产教融合事宜。部分高校对产教融合的认识,更多只是停留在审计专业校企合作这个层面。另外,企业推动产教融合的目的在于创造经济效益,更多是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考虑[18]。不同于计算机技术、化工、智能制造等理工类专业,审计专业产教融合市场效益见效慢,导致部分企业战略眼光不足,只追求短期利润,推动审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意愿不强。

(2)实践结合不紧密。产教融合是对传统教学的拓展,为学生提供综合学习、训练的平台[19]。但由于顶层设计缺失、内在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完善、激励政策不完善和评价机制不合理等原因,审计专业产教融合实践大多处于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远未达到产教深度融合的理想状态。产教融合形式基本上是审计实践课程合作、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和就业协议式培养等,模式较为松散单一,内容不够深入全面,产教融合尚未完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此看来,审计专业产教融合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产出效果不明显。从高校角度看,由于审计专业产教融合形式普遍单一、合作浮于表面,产教融合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正向动能不足、育人效果不明显。从企业角度看,产教融合政策主要由政府和学校制定,导致产教融合具体内容无法紧密贴合企业战略方向,加上审计专业学生大多审计实践能力不强、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足,易造成产教融合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效果不佳。四、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新指向1.强化德育教育统合。

(1)强化价值引领。第一,要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达成环境与学生个体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20],加强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环境育人,将价值引领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第二,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完善全员育人体制机制,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加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核心价值观,以提升价值引领的效度。

(2)弘扬审计文化。要以“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文化建设立信”为宗旨,大力弘扬审计文化。第一,要深度提炼新时代审计文化内涵,整合审计文化育人载体,促进大学精神和审计文化的融合,营造浓厚的校园审计文化氛围,促使学生了解审计文化、热爱审计文化、弘扬审计文化。第二,要开设审计文化相关课程和系列讲座,将审计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三,要加强正确引导,依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平台,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高校资源优势,开展特色鲜明的审计文化校园活动,提升学生审计文化感知度,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审计文化品牌,努力创建审计文化的教育、研究和传播基地。

(3)厚植审计精神。第一,增强教师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忠诚守信、客观公正、守法善治、廉洁自律的审计精神。第二,推动审计精神融入校风、学风教育,充分发掘校史中审计精神资源,成立审计精神宣讲团,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审计精神的内涵、用审计精神促进学业等,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第三,注重依托审计行业资源优势,通过审计机关实地探访、邀请审计行业知名人士来校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践行审计精神的热情,提升审计精神培养效果,将审计规范和理性价值内化于心理层面[21]。

2.推动课程体系耦合。

(1)推动课程思政“基因式”嵌入。第一,在思维意识方面,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课程思政相关文件精神,提高政治站位,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主动性,自觉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任务全过程,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实现课程思政价值引领这一目标。第二,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开设《审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加强审计专业人才“德商”教育,树立责任担当意识;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深度挖掘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以审计案例、时政信息和历史故事等为载体,将思政教育渗透至教学全过程。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将审计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和具体专业内容融入整体教学目标,并落实落细到每一堂课程中,要增加沉浸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分组讨论、情景剧演绎为手段,突出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接受思政教育,做到课程思政入脑入心。第四,在评价教学效果方面,要优化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增加课后课程思政考核,将思政元素融入审计专业知识考试内容,既考察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也衡量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吸收程度,真正促进审计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合。第五,在课外辅导方面,要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突破传统时间和空间限制,延伸课程思政教育,强化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升课程思政学习效果。

(2)构建集聚式跨学科审计课程生态圈。随着审计地位的提高、审计职能的拓展,审计已经全面覆盖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开展跨行业的审计项目愈发频繁,审计人员素质结构愈发多元,加快构建集聚式跨学科审计课程生态圈具有深远意义。第一,构建审计课程生态圈,内圈要进一步提升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等三个领域的核心专业课程含金量。第二,中圈要通过“审计+”实现基因重组,形成新的专业方向,注重审计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创新发展,适当融入计算机、大数据技术、法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22],从而在多领域进行综合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第三,外圈是通过“+审计”进行嫁接嵌入,对金融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等专业领域相关课程进行改造,从风险防范、经济监督等角度融入审计元素,将审计充分融入相关专业课程中,以充分适应“审计全覆盖”现实要求,促进审计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3)加大审计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与审计课程融合力度。第一,要紧扣新文科建设要求,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快升级改造传统审计专业课,结合审计专业特点,开展审计+信息化改造,增加审计信息化课程,促进审计专业学生熟练掌握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数据爬取、自然语义解析、数据库管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培养学生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经济监督的能力。要加大审计数据分析方法的讲授力度,加强典型算法学习,提升审计专业人才审计大数据处理能力。要以Python作为平台语言,以Numpy、Pandas、Mat⁃plotlib等工具的科学计算与可视化拓展库为基础,进行审计课程改造,提升审计专业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二,在学科基础课中,加强《大数据导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学习,夯实学生信息化知识基础。第三,在专业主干课中,要进一步改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更新为Python、SQLServer数据库管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内容,增加《Python程序设计》《大数据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大数据采集与处理》《大数据存储技术》《计算机审计》《分布式处理与云计算》等核心特色课程。第四,在选修课中,开设《R语言》《深度学习:算法与应用》《数据安全与应用》《IT审计》《联网审计》《审计大数据融合技术》等选修课程。第五,在实践课程中,提升审计仿真综合实验平台建设水平,提高《审计大数据实例分析》《大数据专业综合实验》《大数据审计综合实验》等实践课程含金量,进一步夯实学生专业实践基础。

3.强化师资队伍整合。

(1)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第一,通过“引聘结合”的方式,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实务领域一线工作的专家中,将具有深厚行业背景、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兼备之审计人才纳入师资队伍。第二,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引导教师参与审计机关挂职、审计事务所锻炼和联合国审计项目,在强化审计理论功底的同时,丰富其审计实践经验,提升其审计实践能力。

(2)加大“多能型”教师培养力度。第一,创新培养机制,鼓励不同专业教师围绕审计跨学科内容,开展教学研讨、学术交流、课题合作,不断拓展审计教学科研领域,提高教师应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第二,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促使审计专业教师不仅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更能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审计方法。

(3)提升人才梯队建设水平。第一,优化工作机制,重点开展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多学科青年优秀教师的引进工作,实现平台留人、机制留人、感情留人。第二,完善激励和淘汰机制,促使不同专业教师围绕审计主题潜心研究,打造跨学科式团队。第三,通过引培结合,形成多名高水平“审计+”各方向学术带头人、充足的骨干教师和大批潜力型青年教师等共生共融的人才新格局。

4.促进组织跨界聚合。

(1)加强产教融合,提升审计人才实践能力。第一,聘请企业高素质人才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职业化培训,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第二,要加强审计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审计教学实践实习基地效用,加大审计实训平台投入,提升审计专业综合实验实践课程含金量,不断提升审计专业学生实际操作、分析洞察、协调沟通和防范风险等能力。

(2)促进军政教合作,培养国家治理人才。第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治理目标,打造审计智库论坛,建立智库数据平台,创新审计智库管理机制,提升审计理论策源地影响力,培养复合型审计治理人才。第二,以习近平同志的强军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军校深层次合作,联合培养审计技术军官。

(3)融入国际审计场域,拓展国际化审计视野。第一,要增加国际性课程设置供给,为学生提供国际知识、比较文化和跨文化课程[23]。第二,要加强与国外高校审计相关学术机构交流沟通,构建国际审计学术联盟,融合全球优质审计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全球审计治理人才。第三,主动参与联合国审计项目,积极参与诸如ISO/PC295审计数据采集国际标准等国际规则的制定,不断开拓审计专业人才国际视野。

五、结语

自《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之后,新文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已经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新文科强调价值引领、扎根中国、知识融合、技术赋能,与新时代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不谋而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要从注重思政性、落实立德树人,注重交叉性、推动知识交融,注重实践性、培养安全卫士,注重智能化、强化技术赋能等四个方面进行加强。当前,以新文科理念审视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还存在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课程体系改造不充分、师资队伍建设待加强和产教融合机制不完善等实然问题。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契机,通过加强德育教育统合、推动课程体系耦合、强化师资队伍整合和促进组织跨界聚合等方式,着力培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

[1]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2020-11-03.

[2]吴岩.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5~11+141.

[3]刘佳.中国语境下“立德树人”思想发展管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78~8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5]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83.

[6]冯均科.审计的异化与整合: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5~13.

[7]罗俊,李凤翔.计算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数据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7~25.

[8]袁野.推进新时代大数据审计工作的思考[J].审计研究,2020(1):3~6.

[9]胡术恒.论课程思政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基于罗素教育目的观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117~122.

作者:吴其阳,陈 骏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