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时代迅速发展起来。在这个新时代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之间变得密不可分,许多传统事物的发展与互联网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因此,为了改善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现况,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也是十分密切的。互联网的出现大大的推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新方向。在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向新型农业经济转型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本文就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如何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的迅速稳定发展,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从而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互联网+”是指在以互联网为基础上,同各个行业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从而促进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农业”是指将农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互联网技术可以为传统的农业引进先进的生产力和核心技术。从历史上来看,我国5000多年以来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的经济重要支撑点。将农业经济与互联网之间相结合去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从根本上发生重大改变,推动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为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保障。
1农业经济发展新状况
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整体经济以一种持续稳定增长速度进行发展,但是作为我国整体经济的重要支柱的农业经济却是缓慢和不均衡的发展。在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是与以前一样,没有进行机械化高精准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仍然很低下和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造成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农业生产劳动力慢慢偏向老龄化,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失调。有的地区因为严重缺乏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而导致土地荒废。在偏远的农村中,农业基本生产设施存在落后和缺少的情况,种植,生产,加工储备设施不足,从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和农民收入降低。
2“互联网+”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越来越大,全球经济发展的各个模块也在与互联网技术产生越来越多的联系,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其发展也应与互联网技术产生深刻联系,以此,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经济进行结合,既顺应现在时代发展趋势,也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结合,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出新的方向。将农业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农业经济进行合理整合,使得农业生产中各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优,从而使农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得到增长,促进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快速平稳运行。同时,将农业与互联网实现整合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户实现与客户的直接交易,对于实现农业经济的显著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农业发展的潜力,将农业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改变传统农业交易活动过程中间环节过多的情况,使农业户的经济得到有效的增长,提升农业户经济的整体收入,也能使更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信息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关资讯,获得更多一手的的农业信息,使农业经济发展得到促进。
3互联网与农业结合的必要性
从源头上回顾我国农业发展,从石器的远古农业到耕牛的传统农业,再到现在的机械化种植农业,会发现农业的发展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慢慢成长。但是农业的缓慢发展是远远跟不上工业的快速发展,所以说还有很大的农业发展空间。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以前相比也有很大的突破改变。比如,机械化耕作、杂交水稻、高产化肥等等新科技的介入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生产阶段。但是与这些技术相比,农业经营模式依然是相对落后的方式,农业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支撑点,很难依靠自身去引发一场农业革命,进入达到更大的发展。所以,农业必须去依靠外来的力量与其自身的优势相结合,从而完成一场完美的自身转型。因此,“互联网+农业”这个模式就顺应诞生了,与几千年了以来的工业文化相比,新产生的互联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缺陷是,效率比较低下、人员和机器管理混乱、不能够精确生产定位等方面问题。
在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之后。可以依靠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去建立一个信息处理中枢,再根据大数据信息化分析,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毕竟在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和大数据分析之后的条理性方面上来说,互联网有着巨大的优势。而对于农业来讲,其最薄弱的环节是营销环节方面,因为从流通与交易上都存在的很大的地域性限制原因。但是当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之后,可以将销售环节与互联网上的电商销售平台相结合,通过电商平台上交易,扩大交易范围和交易的人群,并且打破了过去以往的地域性销售限制,建立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销售渠道。互联网与农业再结合之后,可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巨大限制。通过智能化设备的引进和互联网建立思维,慢慢的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4“互联网+农业”面临去的问题
4.1“互联网+农业”缺乏整体规划
由于互联网是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的新产物,人们对如何正确地应用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结合的研究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如何更好地让互联网与农业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少出现错误,要有一个整体布局规划。然而,在互联网与农业相结合过程中缺乏一种整体化规划。所以造成了在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各个环节发展不连贯,资源利用度低下,大量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使互联网与农业相结合处于一种片面,局部的发展状态,从而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受到严重的制约。国家虽然有整体化布局,但是每个地区的布局是不连通的,这样不能从整体上去规划如何农业与互联网结合。
4.2缺少有关人才
无论是哪个领域方面,人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人才是这个领域快速发展的源头和动力。现在,由于农村缺少有关互联网和农业相结合的人才,使农业在种植方面一些精确化操作不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因为缺少相应的人才,互联网与农业相结合体系不能够快速发展和健全,这是限制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由于其发展受到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与城市之间的沟通不畅,农村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阻碍,同时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略显落后,也致使一些专业人才不愿意到农村进行工作,这也就使农村的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受到阻碍。另外,一些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互联网相关知识,也具备一些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但是如何将知识运用于农村发展的现实中,是此类人才尚未完全掌握的技能,而农村农业发展中也具备一些具有一定互联网知识的人才,但是他们对互联网掌握的程度有限,因此无法使互联网运用于农村经济发展中,对于这些情况,就需要将二者掌握的技能进行一定的结合,以便于促使人才的全面发展,实现互联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达到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
4.3农村基础设施缺乏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其利其器”。“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在农村未完全覆盖。“互联网+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一个全新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基础设置是其基本保障,此时如何去快速有效地落实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但由于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在互联网与农业领域中应用大多是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不可能考虑完全,这样可能就会造成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处理不完善,物流方面不迅速,和大规模的去实施还有一定的时间。目前,根据网上最新调查报告,虽然我国最近几年的农村互联网数量得到发展迅速,但是农村网民仍然仅占总的网民的数量1/3不到,与巨大的农村人口数量相比,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部分农村家庭是没有互联网的。而互联网设施资源的缺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与互联网相结合产生一定的阻碍。另外,由于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尚未得到全面的普及,使人们心中对于互联网的应用意识还比较缺乏,而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平台尚未完善,在农村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相关设施建设没有达到很好的使用规模,使人们对于互联网上农业信息的获得渠道有限,同时也缺乏信息获得的有效性,达不到人们对互联网农业信息的需求度,对于一些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到妥善解决,也就导致人们对于信息平台的关注度降低,使用频率下降,更加限制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使用。
4.4物流运输不及时
农业产业链与互联网脱节后。在种植前,互联网信息分析技术未能及时使用,可能会造成种植不均衡。而且农业产品具有新鲜,不容易储藏的特点,但是农民依然采用先生产,再销售的模式,再加上与电商合作过少和浅。在电商平台销售时,农民提供产品时间与电商网络平台售卖时间存在误差。从而造成物流无法及时送达,或者是卖方与买方之间所签的购物协议未完全落实到合同上,或者是合同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都会导致其销售环节发生重大问题,农民收入降低,极大地降低了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品大多为生鲜食品,对运输、储存等具有一定的条件,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运输时效性,导致农产品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因为互联网与农业生产发展联系的不密切,使得农产品在生产出来与售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同时运输方面,由于欠缺一定的售卖通道,导致运输渠道受限,阻碍农产品的售卖。
5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策略
5.1加强有关互联网与农业人才培养
加强有关互联网农业人才的培养,是推动互联网运动力发展型结合的人力资源基础。政府应该大力加快培养这样一批既懂农业生产又懂互联网的职业农民,用人才资源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政府可以将具备足够多农业发展方面知识的人员进行互联网使用技术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平台,训练他们互联网技术的增长与使用,协助他们将自身具备的农业发展方面的知识与互联网进行完美的整合,使其农业发展知识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日常中;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毕业生,农村青壮年勇于去开展有关农业方面的创业,因为他们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应用知识,所以训练他们的农业发展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对他们提供政策和金钱方面的帮助,同时给他们进行定期的信息与技术指导,让他们具备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技术,从而使他们变成农业发展革新的主力军,进一步的促使“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得到完美结合,使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平稳的发展。
5.2加大对信息平台及物流平台的建设
在现在这个信息化和快节奏的时代,信息与速度是决定你是否成功的、最为关键的环节。政府有关部门儿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和相关资金投入从而去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方便相关农业人员通过网络信息及时获得专业的信息,从而去建成一个现代化农业营销模式,做到现实与网络的无缝对接。要快速完成相关服务体系和物流的配送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农村物流点建设规模,加大深入与物流公司之间的合作,做到一键下单,物流配送一体化。通过完善农业信息基础建设平台,形成农业生产运输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互联网的完美整合,建立完善的网络平台支持系统,提高农产品贸易的交易成功率,构建相应的供应商市场与架构,建立生产者与销售方或者购买方的直接联系,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商倒卖途径,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同时使购买者可以采买到更加新鲜的农业产品,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5.3提高农民的互联网意识和学习
只有让农民认识到“互联网+农业”能够为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让农民真正能得到的利益去推动他们学习农业和互联网技术方面的知识。政府应该去招聘有关农业与互联网这两个专业的人才进入基层。让这两方面人才去给农民讲授和解惑关于农业与互联网方面的疑问和知识。促使农民获得专业的互联网知识,使其得到专业的互联网知识培训,提高相关农业人员的互联网应用技术,以便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同时,为其输送专业水平高的高素质人才,保证农业生产方面的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农业人员参与互联网技术培训工作,自觉提升自身的互联网应用水平,达到农业经济发展与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合的目标,使相关人员可以达到自身经济收入有所提高的目的,鼓励先富者带动后富者,以先富者作为榜样去宣传,然后再鼓励后来者去以先富者为榜样学习关于农业和互联网知识,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最后每一个人都参加在其中,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5.4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为那些敢于打拼的人提供小额资金,一般农村经营者大部分是小规模的,多为养殖,种植园,农家乐等领域。需要小型且安全有保障的资金贷款,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促使其发展农业经济,鼓励将农业发展与互联网相结合,将互联网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范围。现在关于农业保险的种类比较少,农民关于农业保险了解也很少,投保的积极性比较低。保险公司是因为农业生产风险比较大,赔付率比较高,所以保险种类比较稀少。政府可以通过农业与互联网结合之后,运用信息采集和大数据分析的能力,去增加农业保险的种类和改善赔付率高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业保险种类少的局面,实现政府、保险为农业双重保障的目的,在互联网的应用下,实现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5.5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生产与销售体系
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他们很难去了解、沟通、解决与电商有关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政府去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前景的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让这些公司拓宽农业的市场,打造一批对市场影响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从而推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农业生产效率和运输速度与质量,根据不同层次的农业产品拟定不同的标准化合同,让买卖双方真有章可循,减少无故的争执。并且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保护农户经济利益的目的,使其真正的做到与时代接轨,实现农产品经济效益最大化。另外,政府可以关于电商方面、包装、农业产品加工、信息分析均可以委托给专业公司来完成。让农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种植产业上,从而实现合理化分工,这样加快了农业生产链,通过融入互联网技术,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多,既减轻了农民的生产压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更好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众多的产业领域方面,农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领域,但同时也是发展较为缓慢的领域。我国十分看重就农业如何快速发展这个问题。随着互联网出现,虽然农业与互联网联合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是如果能够迅速突破农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在这个信息化迅速发展和充满机遇的时代,农业经济将以一个崭新模式的姿势快速发展。这有利于快速缩小农村城市差距,利于提高农民的幸福感,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并且迅速发展。
注释:
[1]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N].经济日报,2021-03-30(010).
[2]杨佳利.环境约束下绿色农业发展的意义和提升路径[J].中国市场,2021(09):68-69.
[3]石俊健.新时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前景探究[J].新农业,2021(06):49-50.
[4]旷爱萍,胡超.广西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研究[J/OL].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56-63[2021-03-30].https://doi.org/10.16853/j.issn.1009-4458.2021.02.012.
作者:李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