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职称论文范文

无公害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技术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时间:所属栏目:职称论文范文

  

  摘 要:马铃薯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目前在临夏县得到十分广泛的种植,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之一。但目前一些民众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施肥模式不够科学、病虫害防控体系不够健全等,导致马铃薯的产量目标难以顺利实现。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需大力推广无公害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促使民众的马铃薯栽培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推动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马铃薯;无公害;种植技术

  无公害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技术

  临夏县处于甘肃省中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临夏县整体海拔较高,立体化气候明显。境内光照资源充足,年均日照时数在2323h左右,年均降水量为630mm。近些年来,临夏县深入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行动,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显著扩大,目前已经达到4600hm2以上,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为进一步加快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要引导地方民众熟练掌握马铃薯的栽培要点,增强栽培管理过程的科学性,以便提高马铃薯的产量质量。

  1 无公害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技术

  1.1 选用良种

  马铃薯品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马铃薯种植效益。因此,种植人员需将地区环境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科学选择马铃薯品种。其中,陇薯3号、青薯9号等品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和丰产性状,目前在临夏县得到十分广泛的重视。

  1.2 深耕整地

  选择的地块需具备疏松土质、深厚土层以及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微酸性壤土、沙壤土为最佳。禁止连作块根、块茎作物,否则将会加剧病虫害问题。依据25cm~30cm的标准开展深耕工作,这样土壤疏松条件可得到改善,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可以得到提高,有助于促进马铃薯根系的发育。马铃薯植株生长过程中的肥力需求较大,因此,在整地过程中,需同步施用基肥。通常情况下,按照全生育施肥量的2/3标准控制基肥施入量,每1hm2可施入22500kg农家肥或1050kg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1]。为提高施肥效率,需将开沟沟施方法应用过来,尽量均匀分散施肥。

  1.3 种薯处理

  将病薯、烂薯剔除掉,若种薯质量在50g以上,需进行切块处理。一般采取纵切方式,将1个~2个芽眼保留下来。利用0.2%高锰酸钾溶液等对切刀进行消毒,在切块过程中如果遇到病薯,需及时对切刀进行消毒和更换。完成切块工序后,利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药剂等制成的药液进行消毒,持续10h左右的浸泡。经过消毒之后,需于阴凉区域内存放,待伤口愈合后方可以开展播种工作。

  1.4 播种

  10cm深的土壤温度保持在10℃左右时,即可开展播种工作,临夏县一般于4月上中旬开展。结合种植地块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播种模式。通过机械化播种技术的应用,开沟、播种、施肥等一系列作业可以一次性完成,且能够统一控制株行距,保证田间出苗的均匀性。一些地块不够规则,不具备机械化播种条件,则可将半机械播种方式应用过来。利用机械完成开沟工作,采取人工方式进行播种和覆土。通常情况下,按照8cm~10cm的标准控制沟深。若采取单垄单行种植模式,可将毒死蜱类药剂均匀撒施于沟底,防治地下害虫。若采用单垄双行种植模式,则在两个播种行均匀撒施药剂。依据芽眼朝上的原则均匀摆放种薯,之后按照5cm~6cm的标准进行覆土。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扩大马铃薯产量,需科学控制马铃薯栽培密度。通常情况下,苗株数控制在90000株/hm2~105000株/hm2。为避免杂草影响到马铃薯苗株的生长,需向地表均匀喷施50%乙草胺对水药液。之后,覆盖薄膜,膜的宽度和厚度分别控制在110cm和0.008mm左右[2]。利用土块压紧压实膜的两边,避免出现大风揭膜现象。通过覆膜技术的应用,地温可以得到提高,有助于苗匀、苗齐等目标的实现。

  1.5 田间管理

  第一,破膜放苗。田间出苗率达到30%左右时,需将破膜放苗工作及时开展起来,避免烧伤幼芽,且对苗周围的地膜进行密封。出齐全苗后,将多余的病弱苗拔除掉。第二,中耕培土。马铃薯植株长到封住垄面时,若降水量充足,可将地膜揭除掉,开展中耕除草工作。通常情况下,要进行2次~3次培土,以便为薯块发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第三,施肥。在覆膜栽培模式下,播前一次性施入肥料,若苗株长势、土壤墒情较差,需于块茎膨大期内开展追肥工作,向马铃薯植株叶面喷施尿素肥液或磷酸二氢钾肥液,促使马铃薯植株的养分需求得到满足。第四,浇水。马铃薯植株在生长过程中需求较多的水分,在播种环节内,需按照80%的标准控制土壤湿度。之后,结合苗期、花期、结薯期的天气状况,科学开展浇灌工作。如果田间出现积水问题,则需第一时间将其排出去。第五,化控。若土壤中含有较多氮素,且有连续阴雨天气出现,将容易造成植株徒长问题。茎叶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影响到正常结薯。面对这种情况,可向马铃薯植株喷施15%多效唑对水药液,以便对植株地上部、地下部的生长进行调控,这样植株地上部的生长能够得到良好抑制。

  2 无公害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马铃薯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种植人员需将无公害防治理念贯彻下去,逐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减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安全水平。

  2.1 马铃薯早疫病

  此种病害集中出现于马铃薯生长后期,一般不会影响到马铃薯产量。但若病害较为严重,则容易造成叶片干枯问题,降低薯块产量。叶片染病后,初期有褐色圆形斑点产生,之后向圆形暗褐色的病斑转化,病斑相互连接后,会有不规则的大形枯斑形成,造成叶片局部枯死、全部枯死等问题的出现。温湿度因素是本种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也会受到马铃薯品种抗性的影响。针对此种病害,需精选具有较强抗病性的马铃薯品种,如陇薯7号等。合理选择马铃薯种植地块,尽量避免于低洼区域种植。在施肥方面,着重施用有机肥,促使马铃薯植株的抗病能力得到提升。收获马铃薯时,需将田间病残体彻底清除掉,促使初侵染来源得到减少。播前对地块进行深翻,做好种薯筛选工作,避免播种材料中混入病薯、烂薯。田间出现早疫病后,需向马铃薯植株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物[3]。要交替轮换使用这些药剂,结合病害严重程度,进行2次~3次连续喷施,间隔控制在1周左右。

  2.2 马铃薯晚疫病

  本种病害发生面积较大,主要对马铃薯叶片、茎、薯块等造成危害,病症一般在开花期前显现。病害发生后,初期有淡褐色水浸状病斑产生于马铃薯植株的叶尖或叶缘。病情加重后,向主脉、叶柄等部位蔓延,造成叶片萎蔫等问题。

  马铃薯基部遭到病害侵染后,则会有褐色条斑形成。薯块染病后,产生紫褐色不规则的病斑。若田间湿度较大,病部将会逐渐腐烂,且有恶臭味发出。田间管理因素直接影响到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如部分地块缺乏良好的排水条件,田间种植密度过大,将会导致田间小气候湿度遭到增加,容易出现病害。部分人员对氮肥进行偏施,导致植株抗病性遭到减弱,也容易增大晚疫病的发生率。针对此类病害,种植人员需精细化筛选种薯,且对小整薯播种技术进行应用。落实轮作制度,尽量不要将马铃薯种植于晚疫病的常发区。加强水分管理,科学调控田间湿度。开花期前后,种植人员需深入调查田间发病情况,及时拔除掉中心病株。同时,利用69%安克锰锌、58%甲霜灵锰锌等药物对植株进行喷施,通常持续2次喷施,间隔控制在7d以上。

  2.3 马铃薯青枯病

  此种病害能够通过土壤进行传播,控制难度较大,容易造成大幅度减产问题。青枯病有几率出现于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内,苗期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症状。进入现蕾期后,症状方才逐渐显现出来。病害发生后,先有萎蔫症状出现于植株顶部叶片或花蕾上,之后向主茎或分枝上部蔓延。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控制,将会出现整株死亡问题。针对此类病害,需将配方施肥技术应用过来,增强马铃薯植株的抗病性能。特别重视马铃薯切块环节,及时剔除掉带菌种薯,且对切刀进行严格消毒。拔除过中心病株后,将2%福尔马林液、20%石灰水等灌注到病穴中,避免扩散土壤病菌。发病初期,利用53.8%可杀得可湿性粉剂900倍液、50%代森锰锌500倍液等实施灌根处理,持续2次~3次喷灌,间隔控制在10d左右。

  2.4 马铃薯蚜虫

  蚜虫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由于其具备较强的繁殖能力,会对马铃薯植株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虫害发生后,不仅马铃薯叶片会遭到蚜虫的啃食,还可能会传播其他一些病菌,增大病害的发生几率。在蚜虫防治过程中,种植人员需做好杂草防除工作,清理掉田地周边的杂草。条件允许的话,可将寄生蜂、草蛉的天敌生物引入进来,这样田间蚜虫可以得到良好抑制。为保证马铃薯的产量,可同步利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等药物进行喷施防治。

  2.5 蝼蛄

  此类害虫不仅会危害马铃薯幼苗,还可能咬食马铃薯块茎,对马铃薯产量、质量等造成严重影响。针对此类害虫,种植人员需在播前深翻地块,彻底清理掉杂草与病残株。在有机肥施用时,选择完全腐熟的有机肥。播前利用50%辛硫磷乳油等药剂实施拌种工作,降低苗期虫害的发生率。田间虫害发生后,可将频振式杀虫灯设置于田内,这样可对蝼蛄害虫进行诱杀。

  3 结束语

  进入新时期后,为推动农业的升级发展,绿色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栽培人员要积极转变生产观念,将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应用过来,对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进行逐步减少,在保证马铃薯产量的基础上,避免过大程度上破坏农业生态。

  参考文献

  [1] 唐亚娟.合水县无公害马铃薯生产施肥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21):24-25.

  [2] 陈战强.马铃薯无毒无公害种植新技术研究[J].新农民,2019(3):67.

  [3] 王秀敏.马铃薯种植技术与推广措施[J].乡村科技,2019(19):99-100.

  作者:李文俊

  推荐阅读:农业与技术期刊可以评职称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