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陕西省是农业大省和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是榆林的支柱产业。中央一号文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 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方向。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深入 分析了榆林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情况,探讨了金融支持榆林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结合榆林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持;榆林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1 金融支持榆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
1.1 涉农信贷投入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加速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农业服务实体经济为首、严 格防止金融风险、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榆林金融 机构的工作要点。一是聚焦支农支小,坚守主责主业 的定位,不断扩大农业信贷投放总量,在乡镇、农村经 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金融机构不断对农村金融 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使农村服务体系趋于多元化, 丰富了信贷资源。当前,榆林共有 10 多类金融服务方 式和 50 多种农村金融产品,其中以富秦家乐卡、金穗 惠农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为代表的产品和服务基 本覆盖全市大部分县(区)[1]。
1.2 政府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农业融资成本降低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 逐渐增多,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榆林市人 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治东于 2021 年在调研农村工作时 强调,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目前的工作要点是深入研究 并出台农业农村新政策,加强政府金融在农业农村现 代化发展道路中的支持。为满足农村地区融资多样化 的需要,榆林市金融机构增设了再贷款岗位,配置了 金融顾问,做到有问题实时反馈。另外,开创了“再贷 款专用额度”和“财政全额贴息”的金融方式,这种工 作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大大拓宽了金融扶贫融资渠 道,降低了融资成本[2]。
1.3 信用体制建设日益完善,涉农保险面不断扩大
榆林市各金融机构响应政府号召,加快农村地区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渐完善了个人、企业、集体方面 的征信系统。同时,各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进乡镇、 进农户以及信用创建等活动,向广大农户宣传各种征 信知识,提升其金融素养,使农村金融信贷工作开展 得越来越顺利。 另外,2018 年榆林市 12 县(区)全部开展农业保 险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险品种 包括玉米、水稻、马铃薯等 11 个传统险种以及苹果、 生猪价格指数两个创新险种。农业保险在农业支持政 策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榆林农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1.4 农商联动促进发展,互联网金融走进榆林农村
惠农金融服务站、便民金融服务点、助农取款服 务点和小额信贷、支付转账等业务相继在榆林各农村 金融机构开通,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使金融服务对 农户来说变得更加便利。 此外,金融机构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创新 支付产品,加强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通过全 方位普及,实现了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金融不出 村。农村金融服务在榆林的覆盖面扩大,群众满意度 也不断提高,有效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3]。
2 金融支持榆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信贷产品创新滞后,农村金融供需失衡
目前,榆林面向农村的金融产品虽然多,但量大 而不精,并不能满足农村需求。此外,产品落后,业务 金额较小且不集中,与榆林农业发展现状难以匹配, 最关键的是缺少面向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以及规模化 经营项目的针对性信贷产品。其原因如下。一是新型 金融产品在农村市场所占份额份较少,无法满足农业 改革发展所需。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看重对大型企业 的资金帮助,导致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被忽视。 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能力不足,使涉农产品 的开发受到限制。三是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度不 够,不利于推广。四是有些产品非常依赖兜底政策,可 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2.2 普惠金融覆盖面小,金融支农力度不足
榆林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建设落后,主 要融资方式仍然是依托地方法人和金融机构进行间 接融资。这种落后的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供给,影响了金融支持在榆林偏远乡村的推广,使金融 支持的力量无法覆盖到需要帮助的贫困农户身上,进 而导致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小且散。从榆林整体的情况 而言,长期以来的信贷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忽略了 农村,且榆林尚未建立专业、统一、共享的涉农信息数 据库,造成金融机构贷前调研评估投入力度大但效果 不甚理想。
2.3 农村金融经营成本高,隐性金融风险凸显
榆林农村人口散居、空心、老龄等趋势日益加剧, 使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环境差,难以满足农业金 融发展、改革的要求。榆林农村多数农业经营组织所 持有的固定资产存在可供抵押登记的产权缺乏的状 况,且大部分农产品不符合抵押贷款的基本要求。金 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难以为其提供生产性、 经营性贷款,进而导致大量普通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处于融资和经营双难的处境。同时,涉农贷款利 率高是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的另一因素。带来农村金 融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就榆林的情况而言,传统农 业和农村的陈旧观念累积了诸多矛盾,金融风险随之 出现。另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同样是导致风险的 因素之一。
2.4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信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由于县级和乡镇经济结构改革迟缓、农村金融转 型动力不足,导致榆林农业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与此 同时,农村金融建设起步晚,人员信用信息不完善,导 致榆林农业信用体系不健全,发生了多次欺诈贷款与 逃债行为。目前,由于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榆林 常常出现破产避债、贷款经营不合规的情况,严重影 响了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监督部门监 管不足,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村金融 生态环境恶劣,难以保证对涉农金融机构信贷和财务 的管控。
3 金融支持榆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3.1 加速农业金融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金融机构应加快相关金融业务、产品、手段的创 新,以满足榆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方面、多层 次的需求,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深层次的 金融服务。 政府可以呼吁相关涉农金融机构采取一系列举 措,如增加商业银行与相关金融机构在农村、乡镇的 数量,促进更多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对合作模式进行 创新,增加信贷投放数量,革新贷款担保方式。对原有 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农业经营人员 的不同需求,真正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人性化。
3.2 扩大金融支农覆盖范围,加大支农力度
榆林面积广阔,涉农地区相对分散,但网络相对 普及,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金融来扩大 支农覆盖面。互联网金融弥补了传统金融的缺点,成 本低廉、扩散速度快且不需要农户的抵押物。同时,榆 林政府应加强财政方面的支持和农业金融基础设施 建设,推动涉农金融机构走向农村,全面覆盖榆林偏 远地区及乡镇区域。通过建设全覆盖、深层次、可发展 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自由 且规范竞争的农村金融环境,为榆林农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后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3 推进金融与农业结合,降低农业金融成本
推进金融与农业互相融合,完成榆林农业供给侧 结构改革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着 力发展农村供应链融资业务。尽量满足现代农业联合 体、示范级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较高的融资需求, 由过去的分散支持变为纵向延伸于联合体内部企业 或规模经营上下游企业。二是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 用,以特色产业链为中心,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订单、 仓单和票据等相关金融业务。三是纵深推进榆林农村 地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农地产权抵押融资难 题,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房产权能,促进农村产权融 资业务快速发展。
3.4 健全农村信贷担保体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为了减少农户因无物可担而无法获得贷款的情 况,榆林可以适当扩大担保物的范围,如允许将房产 作为抵押物品。完善农业信用数据库建设,在农村信 用体系建设初期管理尚未完善的情况下,采取增加信 用积分的方式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同时,加快相关农 业金融法律建设,实现有法可依,保护借贷双方的权 益。引入社会监督和部门监督,加大对农村信贷失信 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保证农村基层社会的信用环 境、司法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4 结束语
榆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金 融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支持榆林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和金融支持效果。只有不断提高榆 林农业产业化水平,改善金融环境,构建多层次、多元 化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机构支农力 度,才能提高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 效果。
参考文献:
[1]栾宏,何艳桃.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121- 127.
[2]袁映奇.陕西榆林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20(11):45- 48.
[3]张文娟.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J].南方农机,2020(9):32- 33.
作者:安 杰,刘泽惠
推荐阅读:农业与技术期刊可以评职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