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职称论文范文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提升途径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时间:所属栏目:职称论文范文

  

  摘 要: 大学生是未来重要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需要知法、懂法,成为我国法治社会下的高素质公民。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社会建设任务。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法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希望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股合力,综合提升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法律素养; 法制教育培养提升;

浅谈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提升途径

  一、前言

  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各个方面日益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主力,也是未来祖国的栋梁,不仅要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同时也必须知法、懂法,自觉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具备法律意识,主动维护法律的权威[1]。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1. 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对法律表达出的感受和信念,是真正由内而外发散出的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感,是对法律的坚定信任以及充分的尊重,也是对我国公民能够自觉守法,并且通过法律理性解决问题的升华[2]。很多大学生对内心的道德感认同并不强烈,甚至法律信仰缺失。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觉得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是生活足够舒适,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觉得财富和权力才是个人价值的实现[3]。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会让大学生贪图享乐,甚至走入歧途。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己的情感观念。

  2. 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只要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就不用学法律,只有少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因为法律条款较为枯燥,所以很少能吸引学生去主动了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缺乏法律常识,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不会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法律知识,仅有30%左右的大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而且将其灵活运用在现实生活当中解决问题[4]。

  三、大学生法律素养不高的原因分析

  1. 自身心理因素和外部价值观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走向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有些人甚至比较冲动。同时,看待问题和周围事物比较片面,很可能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对法律和条条框框的约束产生叛逆、抵触心理。

  2. 法制教育过程压缩,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需要经过多年法制教育的沉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育过程严重压缩,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首先,对课程的压缩。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仅仅是将相关知识融入到法律基础课程的几个章节。其次,对学时的压缩。大学四年里只对大一新生开设了一个学期的法律课程,后面再无涉及。再次,教育队伍的非专业性。授课教师大部分都是思想政治专业,而非法律专业,往往倾向于把授课的侧重点放在德育上,对法律知识的讲解较少。

  3. 培育方式较为单调,缺乏多样化和实践性。

  单一的理论讲授式课堂仍是大部分教育者采用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环境的渗透作用[5]。法律知识和法律法规本身就枯燥生硬、晦涩难懂,如果再采取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难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对法律精髓也很难理解。对大学生的法律思维的培养就成了一种刻板的教育。

  四、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建议

  1. 培养法律信仰和对法律的认同感。

  法律虽然是用条文表述出来的一些规则,但其意义非常深远。大学生需要认同法律,只有拥有对法律的崇高敬意和信仰,才能够形成法律意识,认同法制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

  2. 重视普法教育,创新教育形式。

  强化大学生的普法教育,首先要改变将法律教育看作专业教育的认识,避免出现只有法律专业的学生才学习法律的认知错误。法律教育是一种需要全面普及的教育,也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所必须拥有的教育。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开展法律普及和宣传活动,加强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法制宣传的力度。

  3. 努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法制氛围。

  构建校园法制氛围,首先要严肃处理一些违法乱纪现象,同时也要努力创建校园的法制文化,形成比较浓厚的法制氛围,减少有可能发生的犯罪。利用网络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及多样化的新媒体宣传渠道,组织法制教育宣传活动,有目的地进行法制文化的熏陶,逐步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4.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育人作用。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有责任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有义务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灌输正确的法制观念,为日后学生成长为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奠定基础。但也需要意识到,单纯依靠家庭或者学校的力量培育大学生的法制思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总结

  总之,在进行大学生法律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提高法律素养是比较漫长的工程。高校不但要承担教育的重任,同时家庭、社会各方面也要共同努力。大学生的法制素养要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一定的铺垫,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强化,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运用。

  参考文献

  [1]马燕飞.浅谈大学生学习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2(04):112-113.

  [2] 马娟娟.法律可以被信仰[J].法商论坛,2012,000(002):174-175.

  [3]杨彦增,粟远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01):48-49.

  [4]张渊博,周海燕,赵素英.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5(32):66-69+111.

  [5]王岩岩.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18.

  作者:王巍欣

  推荐阅读:法律专业的论文要求多少字数

最近更新